中国必须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
本文标签: 无技术工业化 

    在《南风窗》2009年第一期杂志上,读到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岳健勇博士撰写的‘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一文,感觉内容非常深刻,值得大家警醒。在此,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中国的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危机并不是2008年才出现的。中国产生经济危机主要并不是由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的,而是由于中国制造业陷入了“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中国制造业大多从事价值链低端环节的生产,严重缺乏重新能力,其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劳动力的廉价。从事低技术生产的中国制造业对外不具备议价能力,对内则对成本变动异常敏感;过低的利润空间使得制造业无力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实现产业升级,以平衡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因而根本不具备“走出去”的能力。

    造成这种制造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这一压倒性的政治目标,在发达国家的压力和诱导下,中国采取了激进的经济自由化方针,对贸易和投资实施大规模开放。中国经济的全球化造就了外资全面的竞争优势,导致本国产业完全被挤压到价值链低端,只能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从事低技术生产,因而无法进行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实现产业升级,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最终导致中国堕入了“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这加剧了中国经济对外资和海外出口市场的双重依赖,必然加剧中国经济的弱质化和结构扭曲。无技术工业化,一方面刺激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通过经济自由化的国际制度框架,阻碍中国制造业的现代化。

    中国制造业的严重危机表明,全球化刺激中国增长的正面效应,迄今已释放殆尽,无技术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必须重建发展模式。假如把产业升级仅仅理解为继续在传统“招商引资”的基础上引入所谓高技术的外资企业,而不是倾力培养提高本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对产业升级和工业化的极大误解,也将导致中国工业化仿真的战略性调整丧失宝贵时机。

    对中国而言,没有制造业的现代化,即工业化,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

    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必须真正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   

发表于: 2009-01-14 07:04 黄培 阅读(2489) 评论(8) 收藏 好文推荐
# re: 中国必须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
2009-01-14 09:26 | 李翔 | 1楼
正如之前很经典的一句话,“商业壁垒”好越,但“技术壁垒”是需要积累的。
# re: 中国必须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
2009-01-14 10:23 | 【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 2楼
有技术又如何?
这么多人买DELL、HP的电脑,有几个人知道,这些电脑,多数都是富士康、华硕、电讯盈科设计生产的?
现在所有的OEM厂商都有一个奔头,就是ODM,问题是,在国外哪些巨头眼里,中国的设计人员,一样是廉价的技术人员!
有一天,或许波音、通用这些巨头也会把他们的设计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来,因为中国的一个设计师的薪水,仅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
但是波音还是波音,通用还是通用。
# re: 中国必须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
2009-01-14 10:32 | 【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 3楼
美国的“硅谷”,可谓人才辈出,是世界技术领域的“高地”。硅谷也很聪明,他们大量的使用印度的工程师,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印度工程师比美国工程师便宜的多。
现在这些印度人很多回到印度,在班加罗尔落户,印度对外宣传,说班加罗尔是第二个“硅谷”。
其实世人只看到了微软,看到了NVIDIA,却没看见“硅谷”附近那么多的“常春藤”校盟的名校!
这些名校,才是硅谷发展的源泉!
# re: 中国必须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
2009-01-14 11:21 | 玛门 | 4楼
真知灼见啊!

# re: 中国必须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
2009-01-14 14:25 | aeaee | 5楼
原来说是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术

先进技术都是过时的,还不是要靠自己?
# re: 中国必须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
2009-01-14 15:56 | 【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 6楼
未免有些言过其实。
# re: 中国必须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
2009-01-14 18:30 | 真挚 | 7楼
一个企业搞整体优化都很困难,一个国家况且不是如此?我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正气。

祝黄总牛年吉祥,万事如意!
# re: 中国必须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
2009-02-04 17:52 | 黄培 | 8楼
会员“原子”的评论:

我们在技术上不是没有努力和进步,只是还有差距,还要积累和提高。而这个积累,需要更多更大的实践与运用空间。遗憾的是这个机会太少了,人们购物时趋向选择老字号、大品牌,无论是在制造业、医疗行业、或服装饮食等消费行业产品,都是这样——意识是正确的,只是在涉及国内国外的产品时,希望再添点民族意识,呵呵~

发表评论(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您尚未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