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位著名专家从美国给我发了一个邮件。在邮件中,他忧心忡忡地说,到美国访问了一些高校和企业,感觉中国的制造技术与美国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增大了。
这让我联想起了当今中中国学术界最近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反映出,中国的学术界已经病入膏肓。
新华网刊登的一篇黑龙江大学一个外教撰写的文章。文章中这样评价很多中国的学者:中国的学者蜷缩在自己的“长城”内,与外界的接触非常有限。在中国,很少有学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乃至与国际学术界有互动关系。这里的学者对科研的方法论大都一知半解,缺乏进行实质性研究的能力。他们把自己拘囿在孤立而缺乏原创性的国内学术界,不费吹灰之力便在国内取得名誉与影响力,而且无须达到相应的国际学术标准。他们相信,“城墙”荫蔽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外界无从得知。 剽窃这一国际学界公认的滔天罪行在中国可谓司空见惯。很多学者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废纸再生”,做拼贴、改写,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有些人急于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更上一层楼,一些学者未经许可就去搜集国外的论文,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而极少有人参加国际会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召开的。
最近,关于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论文造假的事件曝光之后,我发现,这个事件其实远远不仅是论文剽窃这么简单,而是可能与当年那篇美国的“竞选州长”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学术界的问题不光只是“剽窃”这个问题,还有由于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而引发的权利斗争和由于行政管理干涉学术而造成的复杂问题。
其实,我们应该为“汉芯”造假事件的始作俑者陈进鼓掌。因为,正是他导演的现代版“皇帝的新衣”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学术界和科技体制存在的积弊。然而,遗憾的是,最终我们也没有能够看到任何人对这个事件承担引咎辞职的责任。
前一段时间,李连达院士卷入了论文造假事件,继而引发出他与天士力药业的纷争,然后,天士力揭露,李连达是其竞争对手广州白云山的学术顾问。学者参与企业的商业竞争,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又一积弊。
由湖北省一个县级市任命29岁的清华硕士周森锋为市长引发的其论文造假事件又挖出了其导师刘洪玉的问题。一篇网上热议的帖子揭示,刘洪玉教授其实是搜房网的隐形股东,他的主要工作是为搜房网炮制各种毫无学术水准的排行榜,然后向拿奖的房地产开发商索取赞助费和证书费,每年都超过1000万元,这几年他至少赚到了5000万元。“周森锋同学为何论文抄袭,”发帖人表示,“我看主要原因是两个:第一,导师刘洪玉只顾赚钱和外出讲课,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第二,在清华大学房地产所这个拜金主义机构里,以周森锋同学为代表的好苗子也会变坏。”
另一个问题,也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就是在一些“研究型”的知名高校出卖自己的品牌给一些所谓的“二级学院”,用自己最珍贵的牌子换取每年几千万的收入。这种做法,久而久之,只能毁了这些知名高校的品牌。
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论文数量大国”,“博士、硕士生产大国”,但却越来越不是“强国”。中国的高校正在大刀阔斧扩招博士、硕士的过程中,不断降低质量水准。在各个领域的科研项目评审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学霸比比皆是,成为公开的秘密。中国的学术界正在离工业界越来越远,鸿沟越来越大,根本解决不了工业实践当中的问题。中国的学术界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老一辈科学家那种严谨治学的精神,在今天的年轻学者身上已经很难找到。今天,更多的教授实际上已经成为“学术公关大师”,或者“学术政治家”。
病入膏肓的中国学术界靠自己“打针吃药”,已经很难“康复”。必须靠强有力的外力,来进行一次深入而彻底的“大手术”,才有可能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发表于:
2009-07-19 01:14 黄培 阅读(8496)
评论(22)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