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业正不断面临发达国家产业回迁、产业升级的压力,那种依靠廉价劳动力、技术含量不高、资源能源消耗大,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智能制造模式严重不匹配。与国外相比,我国智能制造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开始于1992年。近年来,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背景下,智能制造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成为当前制造领域的热点话题。
2016年,工信部批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共144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3个,此外,工信部还发布了一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2016年试点示范项目。据e-works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成立不少于40家的智能制造研究院或智能制造中心,这些多数为地方政府、校企合作所建立,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中。智能制造的规划与布局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与一些媒体描述的“我国正在经历‘逃离制造业’的大潮”形成了巨大反差。
德勤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行业团队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编制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但由于需求下降引起工业活动不断下滑,进而导致工厂产能过剩。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7年的41%下降到2014年的36%,其中大部分转向了服务业。
很显然,中国要实现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可谓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制造业还面临一系列的结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使得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有效供给不能完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供给缺乏灵活性;企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部分企业喊口号甚于行动。此外,劳工成本升高,税收负担过重,金融和房地产严重挤压实体经济,这些都是制约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发展的瓶颈,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深刻思考和务实行动。
可喜的是,政府已经在行动。2016年12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制造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现阶段国内企业不宜过度炒作智能制造的概念,不能想着一步登天,赶超英美德,防止智能制造成为一种浮躁的商业文化现象。企业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补齐智能制造软硬件的短板,为企业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梦想才能最终实现。
发表于:
2017-01-09 09:47 阅读(6588)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