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MES市场异常火爆,特别是随着国家“两化融合”战略的贯彻与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MES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逐渐开始引进MES系统。
MES作为企业制造环节最重要的信息管理系统,生产管理复杂,异常情况层出不穷,使用者多为车间的相关人员,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应该说,真正成功实施一套MES系统,切实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流程行业的MES因发展较早,生产节拍较为固定,MES产品已经相对成熟,但在以军工为代表的离散行业,生产多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管理相对复杂,市场上成熟的MES产品并不多。面对软件公司各种各样的“卖点”与概念,用户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准确甄别出适合自己的系统,实施的成功率不高,造成了很多金钱、时间与人力的浪费,不仅伤害了企业实施MES的热情,也影响了MES市场的正常发展,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作为MES一线的IT从业人员,笔者从事MES研究、研发、推广接近十年时间,在MES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进行离散行业MES选型,但愿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括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概括一句话,就是离散行业MES选型有“三忌”。
一忌“盲目崇洋”。
大家都知道,MES是舶来品,是由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 ( 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在1992年提出的,欧美发达国家的确在理念、技术、经验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很多用户就想当然地认为,国外的MES一定好,实施的成功率就一定高。
但很多事实证明,这是不对的。
首先,要判断该MES是否适合自己的行业。因为MES是面对各类复杂的生产管理,MES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背景。除了有流程、离散两个大类之外,即便是同为离散行业MES,也有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电子组装等很多的行业。用户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行业,明确自己的需求,不要一看是国外的MES软件就认为先进,就认为能在自己企业成功应用。实际上,现在国内有些代理公司本身对MES系统都不是很理解,看到MES市场很大,能赚钱,就盲目地选择一款国外软件在国内销售,甚至 “很专业地”是宣称XX行业解决方案(比如军工行业),事实上,也许他们在太阳能领域很成功,也许是在汽车行业很擅长,但可能从来就没做过军工行业,甚至连机械加工都没做过,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军工等行业根本就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我们打个比喻,就如同制造汽车的底盘,即便是奔驰卡车的底盘,如果要改造成一个轿车的底盘,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行业不同了。即便是代理商可以不惜血本地进行二次开发,但我们想一下,国外软件一旦升级,这些开发的功能能否保证同步升级?很可能就是进退两难,如果不升级,系统以后的维护更困难,如果升级,又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不能运行,选择这样的系统,企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其次,国际大公司的MES未必就一定适合你。有些公司的确是跨国大公司,做其他软件很擅长,比如做ERP很擅长,或者做PLM很擅长,很多用户发现他们也有MES系统后,考虑到如果选择同一家公司,便于以后的数据共享与集成,然而,这是个误区,很多用户往往因此而后悔莫及。
随着软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系统之间的集成早已不是困难的事情,对用户而言,最重要的是看他们的MES系统是否真正好用,是否真正适合自己。有时候,尽管是国际大公司,但他们的MES往往是收购别人的,这些MES也往往只是擅长某一领域的,千万不要被他们以往的光芒而迷失自己,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MES业务一定能够成功,更不要仅仅考虑集成方便而忽视了对MES系统本身的考察,最终导致系统应用不起来。可以说,即便是它的集成性再好,MES本身用不起来,也注定是失败的,这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最后,还要谨防一些假“洋”MES。现在,也有个别国内公司,打着国外的品牌,其实是地地道道的自己开发,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很多用户因此而上当。其实,识别这类假“洋”品牌并不困难,现在网络非常发达,用户自己上国外网站看一下就水落石出了。
我们并不反对采用洋品牌,借用国外先进理念与成熟产品,这也是一个快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捷径。但前提是,用户一定要在了解相关MES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需求整理、技术交流、市场调研、公开招标,甚至是现场测试,去伪存真,才能剔除那些假冒的洋品牌,摒弃不适合自己行业的系统,不选“洋”的,只选对的,选择出有本行业实施经验、且真正适合自己的MES系统。
二是忌“将MES平庸化”。
现在,MES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市场上号称能做MES的公司有几十家,有的产品完善,有的就是几个简单模块,有的甚至就没有成形的产品,可谓千差万别。当然,人家叫MES也没什么错,因为根据MESA协会在1997年定义的MES功能组件和集成模型,规定只要具备11个模块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都可以称之为MES系统。面对高速发展的MES市场,大家都想抓住机会,分上一杯羹,这无可厚非。但这样就导致了MES市场上的标准不统一,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了。
我们应该清楚,对于MES这么复杂的生产管理系统,针对离散行业,国外都没有几套非常成熟的系统,中国本土公司不经过长期的沉淀,只用几年时间,一套成熟的MES就能横空出世?显然不现实。
在当前情况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出现了一种将MES平庸化的倾向。
第一种情况:自身产品的平庸化。
有些公司因为从事MES不久,对MES的理解不深,几乎没什么像样的产品,他们通常承诺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开发。由于没有深厚的行业经验,这类软件即便是开发出来,也只是个生产过程的电子化,最后不是将MES做成了一个简单的完工反馈,就是做成了一个库房管理系统。这实际上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MES系统,与十多年前的车间管理没什么本质区别,从客观上造成了MES市场趋向平庸化。
MES系统在1992年被AMR单独提出来,并风靡全球,已经成为与ERP、PLM并列的企业三大信息管理系统,MES有其显著的先进性,我们不能理解为简单的车间生产管理系统。
致力于离散MES研究多年的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认为:“MES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MES以计划为主线,依据设备有限生产能力,对生产计划进行自动排产、派工,通过对物料、工具、设备、技术的协同准备,以数据采集为重要技术手段,将生产计划排产、执行、生产数据采集、计划反馈形成闭环管理,并通过信息统计分析功能,为企业领导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企业而言,MES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个管理软件,更应该是精益生产的软件载体,是促进精益生产落地的有效手段。”
MES的需求来源于用户,并高于用户,应该是用户与软件公司一起,共同配合,借助于国内外的先进理念,以实施MES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企业精益生产的落实,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软件公司没有行业经验,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完全按照客户当前的生产模式,依葫芦画瓢般地定制开发,这只是一个电子化过程而已,对用户生产管理不会有质的提升,也就失去了MES本身的价值。
因此,对那些没有成熟产品,没有自己管理思想的软件公司,建议大家还是慎重考虑,自己不要成为试验品,拖拖拉拉研发几年,对企业也是一种煎熬。
第二种情况:因市场竞争需要,有些公司有意使MES平庸化。
有些公司,对MES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明白一些功能是MES所必需的,由于自身技术所限,产品缺少相关功能,但为了市场竞争需要,就对客户说这功能不用上,那功能没有用,这实际上是有意使用户MES趋向平庸化的一种表现。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有人说,APS在MES里没有用,MES里可以没有APS。情况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从MESA的定义上看,APS是ME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MESA认为MES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就是“工序级详细生产计划:通过基于有限资源能力的作业排序和调度来优化车间性能。”,这实际上就是APS最擅长的地方,基于设备、工具、人员等车间有限资源,按照交货期、最优库存等算法,将工序分解到每一设备、每一分钟上精确执行,通过复杂而智能的算法来优化车间的生产作业排序和调度。对于军工等离散企业来说,面对数以千计的工序、面对各种不同的交货期、面对产品及工序间复杂的约束关系、面对各种紧急插单,如果只凭经验、凭感觉,是很难完成MESA本条定义的。
我们再从MES制造执行系统的字面来看,MES就是以生产计划为主线的一个执行系统,如果没有精确、精细、科学的计划,系统执行什么?这样的系统还能叫制造执行系统吗?如果没有各种强大的插单、合单等自动操作功能,没有智能的计算优化功能,计划的源头都不准确、不及时,生产过程如何得到精细、及时、准确的管理?
因此,笔者始终认为,APS不只是离散MES的一个重要模块,而且是MES的最核心模块,只有通过APS才能使得MES中的计划精确、科学,才能使MES流畅地运行起来。
德国JobDISPO APS使用界面
当然,因为很多用户基础比较薄弱,比如存在工时不准确等情况。但我们一定有通过软件系统促进管理提升的思想与决心,可以在“事前”(排产前)通过经验输入工时,或者通过CIMCO EDIT等软件自动统计出程序加工时间,“事中”(加工过程中)通过MDC-Max等机床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出实际加工所用的时间,然后通过不断的优化,最后使企业逐渐朝着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制造的方向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积累过程。
再举一个例子,有些公司对MES中的数据采集认识不足,还停留在传统思想上。
MESA定义中明确说明,作为MES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数据采集是“监视、收集和组织来自人员、机器和底层控制操作数据以及工序、物料信息。”
然而我们注意到,即便是在数控车间实施MES时,很多MES公司还是采用让工人手动反馈等传统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出数控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虽然从功能上也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但大家想一下,如果给用户增加很多额外工作量,把系统的成功应用寄托于工人自觉性上,这种系统能成功应用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针对不同的生产车间,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可以通过MDC-Max机床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准确、客观、实时地采集机床状态,包括开关机时间、生产件数、故障信息等,这些信息与计划形成闭环管理,而不是将那些昂贵的数控设备继续当成普通设备使用,完全靠人工汇报。实施MES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给相关人员增加了工作量,而影响了生产效率,这是适得其反的。
笔者认为,MES成功应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数据上得来,下得去”。通过JobDISPO 这样的智能APS,使计划准确、科学,使计划“数据下得来”(有可执行性),通过MDC-Max等手段(也可借助少量而必要的人工反馈),使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上得去”,从而形成闭环管理,这样其他模块功能就迎刃而解了,系统实施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当然,APS,MDC等都是MES的核心模块,技术含量也非常高的,也并不是一般软件公司所能掌握的。为了能给用户提供最先进的方案,解决用户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自己突破不了,可以借鉴拿来主义,通过引进国内外这方面技术,或者与第三方进行合作,使用户的系统具有这样的功能,帮助用户建成一套先进的、高效的MES。而不是相反,极力排斥这些先进理念、技术,使MES趋向平庸化,最终,采用人工的计划、人工的反馈,人工的管理,让用户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系统却发挥不了作用,甚至用不起来。
三是忌“项目组人员构成单一化”。
对于MES的选型与实施,大部分企业还是都很重视的,往往是领导挂帅,由信息部、生产部、车间等人员共同组成,这是非常严谨、非常科学的做法。
MES虽然是信息化系统,但涉及的人员很多,实施难度较大,既是车间人员使用,又是生产部、质量部、设备部、企业高层领导等共同参与、使用的系统,更需要IT信息部门的积极推动,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与合作,无论对前期选型,还是后期实施、推动都是很有帮助的。
但也有些企业,简单地认为MES是个软件,项目让信息部门全权负责,或者即便是有生产等部门参与,这些部门也不能发挥相应作用,导致选型时人员组成具有明显的单一化,往往过于偏重于IT方面的技术与细节。
用户不只仅仅要关注开发语言、集成性、安全性、可拓展性、维护性等IT方面的事项,更重要的是,还要认识到MES是为车间生产人员所使用的系统,是解决车间人员生产管理中所遇到问题的软件系统,应该发挥车间生产管理的行业知识,让懂生产的用户代表参与进来,并给予一定的话语权,大家共同配合,挑选出真正能满足他们使用要求、真正适合他们的软件系统。
因此,在MES选型过程中,最好采用“IT为主导,用户为主体”的方式,IT人士见多识广,选型时为主导,进行组织交流等活动,并从IT技术方面进行把关;而精通生产的用户则从功能上、使用方便性等方面进行确认,这样大家相互配合,在领导的指导下共同完成MES选型工作。否则,纵然是IT部花费九牛二虎之力购买回的软件,使用部门感觉不好用,也愿意不配合用,这样的MES系统,即便是架构再好,集成性再好,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
笔者认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MES对中国制造企业、对中国软件市场都是很好的机遇。一方面,成功实施MES系统,可以很好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转型,有助于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另一方面,MES对中国软件行业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知道,在CAD/CAM等工业工具级软件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欧美,在PLM、ERP等管理系统方面,本土企业在高端市场也几乎是全线沦丧。但在MES市场方面,中国与国外的差距不是很大,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支持,中国本土企业完全有可能在MES市场涌现出一批优秀产品,成为可以与国外产品相抗衡的软件系统,与中国制造业相互携手走向辉煌,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无论是中国制造企业还是MES软件供应商,都应该立足高远,以国家“两化融合”为契机,参考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精益生产等先进理念,通过引进或借用国外先进技术,做到“高起点、严要求、多合作”,打造一批能真正帮助企业实现制造过程科学管理的MES系统,从而全面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不应该是降低要求,使MES沦为平庸化,使MES使用效果大打折扣,打击了用户的热情,也影响了中国MES事业的健康发展。
MES成功应用,从选型开始!选型从不媚洋、不平庸做起!
发表于:
2014-06-25 17:46 阅读(3943)
评论(2)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
网站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