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承和发展三体智能模型
众所周知,《三体智能革命》提出了著名的“三体智能模型”,三体智能的模型和思想,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了构建智能系统顶层指导原则。
全新的世界观——世界由三种“体”所组成:物理实体,意识人体,数字虚体。三种体次序出现、相互作用,互动发展。它们彼此交汇与互动日趋频繁,正在快速、颠覆性地改变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全新的方法论——从不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清晰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而指导我们更深入地看待工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判断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并且能够从顶层来指导智能制造的规划与实施。
由于《机•智》是《三体智能革命》的系列丛书的第二本,两位作者经历了这两本著作的编写,因此在封面设计的考虑上,尽量继承《三体智能革命》的封面要素,并且在《机•智》封面有所发展变化,参见图1。
在《三体智能革命》封面上,以三个大圆圈(体)代表了物理实体、意识人体、数字虚体。在《机•智》封面上,这三个大圆圈(体)仍然作为三体的象征存在,但是数字化的标志(1,0)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右下角数字虚体大圆圈中的“数字钻石”上,而是进入并环绕在了另外两个大圆圈(体)的内外。人也从静止站立变成了正在往外走的形态,代表着更多人体/人脑/人智被解放了出来。
一颗钻石,恒久远,永流传,既象征物理实体,也表示书中钻石般璀璨闪烁的精华内容。在《机•智》封面上,物理实体(有钻石)大圆圈位于正中上方,其周边环绕了二进制数字,象征着物理实体正在不断融入数字要素。
二、展示新工业革命的基本要素
在四散分布的各种颜色的小圆圈中,如果读者仔细辨识,每个小圈中其实都内有乾坤:机器、设备、工厂、齿轮、吊车、机械手、试验器皿、汽车、飞机、原子能、大脑、人工智能、WiFi、对话框、定位服务、分享、地图等新工业革命的各种要素,它们之间彼此相联,表示的是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是赛博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融合与发展。
以钻石纹理解析出来的三角形构造,衍生出来了一系列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构成了一些潜在创意的基本点——几何绘图中的三角形、有限元中的三角形单元、机械原理的三角形连杆结构,港口机械的吊臂等等,都随之以三角形的简化线条方式变幻出来。其实,三角形的结构在工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像三角形这样稳定、这样能够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简化图案呢?
正在往外走动的人形,也是由三角形构成。一方面表示三角形所代表的物理实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具有很多钻石般的智慧和品质,当然也可以认为,整个人形已经被CAE软件划分了有限元网格,正在被仿真,被分析,被模仿,因此,人的智能才能更多、更快地进入机器之中,形成机器的智能(机智)。
三、机器因何智能?
《机•智》两个大字,厚重、显眼且夺目,形成了封面的吸睛重点。
因为“机智”所表示的意思有限,因此,在策划书名时,作者至少罗列了近百个书名的备选方案,最终,“机•智”脱颖而出——因为二字中间多了一个小圆点。
通常我们用“机”表示机器设备,“智”表示智能。而夹带小圆点“机•智”,则在意思上丰富了很多。它可以表示:机+智,机加智,机融智,机器智能,机器的智能,智能的机器,机器趋于智能,机器走向智能,机器里面有了人的智能,等等。
由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机器,它自己并不会智能。如今让机器智能的基本方式和逻辑,是让人的智能(人脑中的隐性知识、算法等)实现显性化,显性化的知识写入软件,软件嵌入芯片,芯片嵌入机器,由此而让人的智能(人智)并转变为机器智能(机智),机器替代大部分原本由人从事的工作,甚至可以比人做得更快、更好,由此而让人以“知识工作者”的身份,更主动、更快乐、更高效地从事更有创造性、更有价值的知识创新工作。这就是智能制造的基本逻辑,也是开发任何智能系统的基本做法。
最后,这本书要说的大部分内容,都体现在了副标题中——“从数字化车间走向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是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工业互联网,都起始于企业车间,发端于车间,都要围绕并落实在为企业服务、让车间数字化的原点上,不忘“机•智”初心,始终行走在“从数字化车间走向智能制造”的路径上,是全书的重点
更何况,副标题中暗含了本系列丛书的名字——“走向智能”四个字。走向智能,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大趋势。立足车间,设备联网,治聋除哑,走向智能,是中国制造业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一条务实的发展路径。
封面设计,本不复杂。要点是切忌将复杂的要素或漂亮图案堆砌在一起,就如同企业不一定非得采用华而不实、超出自己能力的解决方案。而线条简单、构图明快,但是表达内容丰富且含义深远隽永的封面图案,是一个作者和美编共同追求的意境,也视之为书中内容之精髓。希望读者在第一眼看到本书封面时,或多或少地能够体会到作者与美编的设计初衷。
温馨提示:本书正在京东、当当、亚马逊各大网店热销中。可在网店上搜索副标题:“从数字化车间走向智能制造”或作者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