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关于“裁员”的言论亦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张瑞敏称,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比例为18%,今年预计再裁掉1万人。
据了解,拥有几万人的制造企业海尔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布局转型,在张瑞敏不断强调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制造业,以达到“智能无人化”的思想指引下,海尔集团制造业务的智能化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用工量的明显减少,实现了减员增效的良性发展,领先的智能化生产才是海尔以上举措的底气所在。
作为海尔集团的忠实用户与张瑞敏管理学的粉丝,笔者接触、研究海尔集团有十余年的时间,并有幸亲自参与了海尔模具公司智能化制造的建设,可以说,对海尔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此,愿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笔者眼中的海尔智能化生产模式。
笔者认为,海尔的智能化生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工业自动化”是基础
有关成本问题,在业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2001年海尔在美国南卡州建厂投产时,海尔美国南卡工厂工人的工资是当时中国海尔工人工资的19倍,今天这个数字只有4倍了。在这12年中,中国的工资涨了500%,而美国工资只涨了61%。
随着人力成本快速飙升以及招工难等现象的凸显,身处竞争激烈、劳动力密集型的家电行业,对流水线生产设备进行升级,增加自动化智能化机器人,实现自动、高效的少人化生产,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快速发展的趋势。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海尔、美的、创维、格兰仕、格力、海信、志高等,都在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或机器人。
而时刻充满危机意识的海尔集团,更是走在了这一进程的前列,我们发现,在海尔集团不仅在家电生产线上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力,而且在典型的离散生产中,比如,在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模具公司也大量购置机器人,建成了石墨电极加工的自动化生产线,并用机器人进行零件搬运和装夹。
现在,海尔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设备自动化基础。
2、 实现了“工业互联网”的管理信息化升级
机器人虽然有自动、高效等优点,但一般只适用于流水线生产,对于模具加工,因产品属于单件、小批量生产,再加上相关的加工工艺、刀具、工装、数控程序的管理都是非常复杂,不能像流水线一样可以大量采用机器人,这样就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导致用工数量也居高不下。
为了按照海尔集团的模块化战略要求,向“数字化”、“知识化”工厂转型,最大程度地节省人力,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海尔模具公司决定以“工业互联网”的生产管理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对现有离散的制造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促进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与少人化生产。
2013年年初,海尔模具公司引进了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CPS协同生产管理系统,将100多台数控机床的程序、刀具等根据生产计划并行安排,加工程序实现了自动传输调用,无需人工操作;设备状态实时监控,故障信息在第一时间及时获知,有效地减少了信息不透明导致的沟通时间,实现了生产过程信息最大程度的共享,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准备情况、程序信息、机床状态、异常情况、生产进度等各类信息都实现了实时化、透明化、精益化。通过CPS协同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海尔模具操作工一人可以操作5台设备,设备利用率比以前提升30%,用工数量减少25%。
前不久,在上海召开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模具展”上,海尔模具生产总监纪学亮先生向与会观众详细介绍了CPS系统在海尔模具公司的应用情况,以及这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智能生产创新,大家普遍认为,海尔这种将以“设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智能工厂的生产模式非常先进,是中国制造企业转型过程中很好的借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探索。
因此,笔者认为,面对剧烈变化的市场,海尔集团具有良好的危机感与前瞻性,并基于对互联网社会的认识,主动主导了这一系列的变革。可以说海尔这么做的底气是来自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的忧患意识,来自于“人单合一”、“倒三角”、“小微企业”这些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更来自于国内领先的工业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以及海尔人那种踏踏实实的做事风格!
最后,衷心祝愿海尔转型成功!祝愿海尔越来越好!
发表于:
2014-08-02 03:32 阅读(1736)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
网站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