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结合点。在制造业信息化这个生态链上,制造企业是最终的主宰者,但“IT黑洞”一直是制造企业的一个根本困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了“生产力悖论”,他说:“我们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就是在生产力统计方面看不见计算机”。麦肯锡在一份关于“IT黑洞”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绝大部分经济领域中,对IT方面的大幅投资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生产力增长的作用”。IT黑洞产生的原因,一则是因为IT投资的效应本身具有滞后性,另则是因为很多的IT产品选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产品选型决策缺乏科学的方法。
1、 产品选型中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中实现上网的只占到所有企业的20%-30%,全部应用CAD、OA、MIS系统的企业不足10%,目前国内的PDM、ERP的失败率在70%以上,企业总结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选型决策失误。导致选型决策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需求分析和整体规划,零散采购,造成重复投资和信息孤岛;
(2)企业中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对信息化产品采购缺乏统一管理;
(3)技术问题与商务问题混淆。或者过于强调价格,选择便宜但不中用的产品;或者是盲目追求大而全,过分追求高端产品;
(4)只关注产品的功能,忽视了厂商实力、实施能力、服务能力,忽略了与现有软件的集成、软件的体系构架、开放性与柔性等;
(5)签订合同时,对于项目范围、功能要求、验收标准等含糊不清,为后续实施中的纠纷和冲突埋下苦果;
(6)盲目强调只选择国内软件,或者只考虑国外产品。
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产品选型决策的失误?产品选型绝不是一次简单的采购行为,因为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产品选型也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分析。它需要建立产品选型的决策模型,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分析方法。
2 、建立产品选型的决策模型
从大多数企业的实践来看,传统的选型决策方法是地简单地确定几个指标,比如具备的功能、产品的性能、厂商的态度、厂商品牌(有无负面评价)等,然后根据主观印象进行打分。如果选型人对某产品厂商有成见或倾向,则评分必然偏离客观,达不到选型的目的。
建立合理有效的产品选型决策模型,必须要把握好几个主要环节,如图1。
图1 制造企业信息化产品选型决策模型
(1)确定企业信息化需求。多数企业在选型前只有一些初步设想,并没有形成明确的需求,也没有进行整体规划,容易被软件厂商所诱导。
(2)建立招标以及相应的考核体系。在需求明确后,要组成选型委员会,制定详细的招标流程。在招标文件中分别拟定技术和商务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建立考核与评分体系。
(3)明确产品选型关键点。信息化软件产品选型决策的主要指标应包括:行业匹配度、产品成熟度、产品主要特点、产品主要功能、典型用户、产品构架(开放性、柔性、配置能力等)、实施方案、实施顾问团队(尤其是项目经理)、产品供应商的实力和本地化服务能力、项目总体成本等。
(4)实地考察以认定软件商的实施和服务能力、用户反馈情况。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顾问尤其是项目经理的能力和实施经验非常关键,但“高级顾问打单、初级顾问实施”的现状在软件厂商中普遍存在。因此,企业必须对厂商进行实地考察,以验证其人才资源和服务能力、二次开发能力、典型用户企业的集成应用等情况。
(5)对备选产品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决策。参考因素包括:总投资(软件采购费用、维护费用、升级费用、实施费用等)、产品本身所含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易用性、软件服务能力和成功客户的数量等综合评价。
3、 选择产品选型的决策方法
关于合作伙伴选择和决策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平衡记分卡原理BSC、标杆管理、灰色系统理论、线性加权法、AHP层次分析法、潜在语议分析法LSA、基于成本的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等等,但这些方法并不都适用于信息化产品选型决策分析。表1对几种主要方法进行了一个简单比较。
表1 决策方法的对比分析
序号 |
分析方法 |
优点 |
缺点 |
1 |
平衡记分卡BSC |
考虑了企业的一般性和企业特殊性,也考虑了企业的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 |
主要是战略绩效评价,对于具体的技术问题无法进行有效评价 |
3 |
灰色系统理论 |
是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适合于样本小、计算量小 |
是非统计方法, 在系统数据较少和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的情况下才具有实用性 |
4 |
潜在语议分析法LSA |
使用统计方法对大量文本集进行分析,提取出词与词之间潜在的语义结构。把高维的向量空间模型表示中的文档映射到低维的潜在语义空间中,缩小了问题规模 |
认知方法采用的是归纳与类比的方法,不是机理模型与分析,应用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
5 |
AHP层次分析法 |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将决策元素进行层次分解,使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 |
赋值时存在主观判断 |
以上方法中,最为有效、简单易行的是AHP层次分析。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将决策相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种方法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AHP方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判断,虽然这是其不足的一面,但对信息化产品来说,个人经验认知是非常重要的用户体验,可以成为后来采购者的参考依据,因此,AHP层次分析法不失为信息化产品选型决策的一种有效方法。
4、 AHP在产品选型决策中的应用实例
假设某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要进行ERP软件产品选型,通过前期对数十家ERP厂商的产品功能、特点、适用行业、案例、用户反馈等情况进行分析、考察并初步筛选,最终集中在张三软件、李四软件、王五软件3家厂商,需要进行最后的选型决策。
4.1 建立信息化厂商的评价指标
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产品架构、系统的可集成性、可持续发展能力、行业经验、研发能力、价格因素共6个指标。
(1)产品架构体系:产品的架构体系决定产品的二次开发程度和可扩展能力;
(2)系统的可集成性:企业的CAD/CAPP/PDM/SCM/ERP等系统之间必然存在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无法集成的产品不具备开放性,无法满足企业各单元系统之间兼容需求;
(3)行业适应性:不同行业的企业需求不一样,产品功能必然不一样。适合医药行业ERP软件,可能不适合汽车行业;
(4)后续服务能力:信息化项目实施完毕后,由于企业需求的升级和变化,必定还需要后续的服务;
(5)厂商的研发能力:产品好只是短期的,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才能保证长期的产品升级;
(6)价格因素:制造业企业支付能力普遍较弱,价格是重要的决策依据。
4.2 AHP方法运用过程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3个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1层次是目标层(也就是选择合适的软件供应商),第2层是准则层(影响软件供应商选择的具体因素),第3层是方案层。通过判断矩阵计算的方法对软件供应商进行逐层的筛选,分4步。
第1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结构模型分为3层,其中准则层包含产品架构体系、系统可集成性、后续服务能力、行业适应性、厂商的研发能力、价格因素等6项。方案层是张三、李四、王五3家企业。其具体评价对应的指标模型见图2。
依据图2所示的评价模型,由招标企业牵头,组成一个ERP产品招标选型小组,聘请有关咨询顾问、信息化实战专家、同类产品的企业用户、本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从不同角度给3个厂商及其产品打分。评分采用1- 9 标度方法,如表2。
对判断矩阵中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将通过检验的数据进行相对重要程度计算,得到最终各指标的综合重要度(对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表,返回,直到表数据不存在逻辑问题)。
图2 指标模型
表2 指标模型
评委专家打分后形成的判断矩阵表(略)。
第2步、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第三步、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第四步、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计算过程,现在已经有现成的软件,网上有很多可以下载。这里就没必要重复了。
5 、结语
AHP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排序,确定相对的权重之后,对于产品的评价和选择就是基于最终的权重指数。通过建立AHP层次结构模型对产品选型进行决策,不仅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产品及其供应商的优劣,而且通过两两比较,能使定性描述定量化。还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偏离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评价产品和供应商。AHP方法虽然做理论探讨的很多,但将该方法用于信息化产品选型,借助于软件,还是具有可操作性,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发表于:
2009-10-16 17:43 胥军 阅读(3919)
评论(3)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