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在从深圳到北京的飞机上,观看了电影《高考1977》。电影拍得很好,演员的表演质朴而真挚,让我有很多感触。
一群在北大荒农场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下乡多年之后,终于在文革结束后,迎来了可以自由报名参加高考的权力。而在文革期间,只有那些“成分”是“红五类”的人,才有机会被公社或农场推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读书,本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力,而在那个时代,却成为一种奢侈。
在那个一切以政治为中心的荒谬时代,书本被封起来,“读书无用”,年轻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在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中,年轻人上山下乡,远离城市,他们的思维被完全禁锢。而那些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历史反革命”、“右派”,他们去住“牛棚”,接受“劳动改造”,荒废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红卫兵”、“武斗”、“批林批孔”是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的名词。那个时代不知道造成了多少社会和家庭的悲剧。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而这一切,却真切地发生过。如果那二十多年不搞那些政治运动,今天的中国会比现在强盛得多。
小的时候,看过不少“伤痕文学”。这个名词,80后的人大概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类作品讲述的都是那个浑沌的时代留下来的伤痕记忆。不过看看今天的朝鲜,就可以想象那个动乱时代的中国。
我认识很多下过乡的中年人。有不少是“77级”,包括很多现在知名的专家。在77级,同学中小的10多岁,大的30多岁。当我问起他们当年那段蹉跎岁月,这些后来的成功人士大多一笑了之,甚至会回忆起当年在农村那些偷鸡摸狗的故事。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他们那样的幸运,有更多的中年人,当年就因为“成分”问题上不了大学,而成为终身的遗憾。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那却是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伤痕记忆。
发表于:
2010-04-18 10:02 黄培 阅读(4090)
评论(5)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