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表了《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研究报告。该报告从四个维度解析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我感觉深受启发。
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的科研投入达到2000亿美元,约为GDP的2%,位居全球第二。中国每年的工程类大学毕业生超过120万,比紧随其后的五个国家加起来还要多。2013年,中国申请专利73万件。从这几个数据来看,中国创新的基础不错。但是,实际成效如何呢?报告的结论是中国已经具备了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能,但是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这份报告将创新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 科学研究型创新:通过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来开发新产品。医药、生物技术、半导体设计等行业高度依赖科学研究型创新,优秀企业会投入15-33%的营业额用于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时间需要十到十五年。这方面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最为薄弱。中国品牌医药企业占全球的收入还不到1%,生物技术3%,半导体为5.5%。
- 工程技术型创新:通过整合供应商与合作伙伴的技术来设计开发新产品,主要包括汽车、航空航天和电信设备。优秀企业的研发投入为3-13%。产品开发周期需要五到十年。中国企业的特点是先消化再创新。在工程技术型创新方面喜忧参半。高铁无疑是中国最成功的行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技术;风电行业也是成功的典范;但汽车行业和医疗器械领域则相对落后。报告分析了深圳大疆的案例,这家企业已占据了全球小型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
- 客户中心型创新:通过产品和业务创新来解决客户的问题,主要包括物联网服务与软件、家用电器、家居用品等。典型特点是营销投入高,产品研发周期一到两年。这个领域中国企业最具优势,尤其是家用电器(中国企业销售额占全球的39%)、互联网软件(中国企业占全球的15%)和消费电子(中国企业占全球的10%)。
- 效率驱动型创新:通过生产环节的优化来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质量,涉及的行业是劳动密集型,包括化工、纺织、电气设备、建筑机械等。效率驱动型创新能够巩固中国的全球制造中心地位,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转移。中国制造业有全面而广泛的生态系统,1.5亿制造业工人,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制造企业通过快速扩张,推进半自动化和敏捷制造实现了转型。如今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产量已占全球的51%。报告特别提到,爱斯达服饰和红领服饰正在从传统制造型转向个性化定制的服装企业。
报告对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值得深思。
发表于:
2015-10-28 08:08 阅读(3615)
评论(5)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