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具有最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和最丰富的文化渊源,曾创造过世界上令人难忘的科技发明和技术创造。由于长期的忽视和轻视,却造成了中国科技史和思想史的莫大损失。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足以体现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创新精神。然而“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中国的这些发明确实“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但发明如果只是停留在实用阶段,就只能是个别的、观察性,技术性的,只是发现而不能成为发明,只是技术而不能成为科学,而要成为科学,就要在若于抽象的事例中形成具有逻辑的、演绎的系统。当现今“山寨”和“模仿”充斥社会时,创新就成了人们怀念的精神支柱。
正因为创新是稀缺的,所以有人说要“教育”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然而这未必是有效的办法。当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回答的答案还处在“统一”的标准结果时,权威不能被“怀疑”,思维就不能“发散”。近来网上登出一篇名为《“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的文章。因为香港艺人来访,而使教室里空荡荡。教哲学的老师表示了愤怒,“今天是我多少年来第一次如此生气的日子”,“写这篇文章不是追究个人的责任,而是为了扭转这种偏离正道的习气”。这已经不是一个学校一个老师的个别现象。然而有人出来说,现在的环境,在学生心目中的成功人士已经不再是科学家,而是能赚钱的人。对此,有人也指出,出现这种现象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原因,社会生活是现实的,老师也不能一味跟学生讲理想主义,大学生找工作不那么容易,薪酬水准差距也非常大,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环境很难让大多数大学生安心为学术研究而读书。当学术撞上娱乐、哲学遇上功利,教授也无奈。
其实权威是可以被打破的。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达尼埃尔·谢赫特曼,1982年发现了打破晶体学常识的准晶体,但受到了科学界的排挤,十分孤立,被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化学家鲍林甚至称他为“准科学家”。而将近30年后,这位准科学家却站到科学界最高的领奖台上。因而引出了一段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全世界科学家们发出的警告:“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陷于传统藩篱的桎梏中,保持开放的头脑、敢于质疑现有认知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
其实权威也是可以被怀疑的。为了宣传和检验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钟万勰先生专门到弹性力学集大成者铁木辛柯任教的学校——斯坦福大学讲学,卞学鐄教授称他的弹性力学新体系是首创,是力学方面非常宝贵的教材。钱学森先生亲笔致函:“今天看到您的书,是您使弹性力学的工程计算体系适应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要求,真是立了大功了!可喜可庆!”。辛理论体系辛“颠覆”了沿袭百年的经典弹性力学体系,对传统理论难以解决的若干问题给出了新的求解方法和原创性结果。当然“可喜可庆!”。
钟万勰先生着力编写科普读物,是引领年轻一代走进全新学科的启蒙指导。人才的成长需要在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需要能排除市场功利诱惑,是经过自觉“磨练”后的成材过程。尽管读者不一定能理解和掌握这门全新的学科,但通过深入简出的弹簧并联化到串通,再到分析动力学和分析结构力学,吸引一批年轻人关注力学发展、吸引一批力学工作者关注科学进步,投身到科学研究中来,未来就有希望。原始创新的核心技术是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引导和吸引未来的建设者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探索创新力量的建设,大胆怀疑、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增强自信心,对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促进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发表于:
2011-12-21 11:15 阅读(1345)
评论(4)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