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从小就喜欢画画。退休以来,就报名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山水、画花鸟……临摹老师的,临摹古人的……不亦乐乎。功夫不负有心人,还得过几次“芝麻绿豆”奖。近来看她在对着自己拍的照片在画风景,有些好奇,这应该算是原创了吧。
画得是我们常常一齐散步遛弯的地方,那属于“五里桥”区域的黄浦滨江绿地一段。这地方,从凌乱的临江码头、作坊,到拆围墙后的土墩、野岗,再后来成片的植树绿化、观景平台……看着每一天的变化,真是旧貌换新颜,不可同日而语。
想写些什么,本来只是想凑个趣,却涂涂改改,成了“回忆录”似的。有对师长的致敬、对同伴的点赞,还有些是给自己那段青春年少时的注释……
源点
打浦路不长,从喧嚣的徐家汇路到恬静的江滨路,也就三四里的地,慢慢的走,有半小时足够。
北端的日月光、白月兰广场是喧嚣的,而南边的黄浦滨江绿地则是恬静的。
喧嚣扰人,恬静养神。往南走,能看见一片绿地,登几步台阶,就能看到绿树丛旁的绿茵中一耸染满青铜般锈迹的钢板雕塑。一个大半圆接一个小半圆,底座有逐级向上的台阶,每层都有三二行文字浮镶,最高层处则是斑斑锈锈的留白。
这就是被命名为“中国隧道纪念碑——源点”的城市雕塑。
一座以隧道掘进时所采用的主要工具盾构为标识的作品,大半圆连着小半圆,层层推进中留有深度感;台阶逐级登攀,浅浅递进上升至一个平台;半边的盾构上布满残缺的刀口,环环镶嵌、纵横交错……
端详着由一组冷冰冰的钢板焊接搭建的雕塑,徜徉在绿草如茵绿树如海鲜花常开的黄浦滨江绿地,隔栏远眺流淌不息的浦江,游荡的船帆、对岸的江景、飞翔的海鸥……在心怡神旷中,顿时会觉得“源点”会“活”起来,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一个活力四溅的生命体。
雕塑的前面是一条塑胶跑步健身道,傍边是石板铺就的步行路,后面绿茵草地上镶嵌着一块一块的小石块,跳跃的、斜斜的横过,组成一个有些像三角形的展示空间。有几只公园椅在雕塑前的绿树荫下,这里经常有人坐着。确实,观景休闲都很好的地方,很想也在那里坐坐,一直没有坐过,怕坐下来,思绪会把人带到很远很远……
“1965年,在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批准下,上海打浦路隧道开始兴建。因工程开建于1965年,是当年上海第一号战略保密工程,代号为‘651’。”
好多年以后,听四叔说起,当年他在浙江大学土木系毕业实习时,参与过调研这条隧道建设,由于“出身”不够硬,“政审”得相当厉害,既兴奋又紧张,但也不能说。后来,四叔被学校报送进京,如今大家都知道了,现在可以说了。
“1971年,第一代隧道人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本雕塑所在地成功地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大型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由此,‘651’原址成为我国盾构法越江隧道建设起步的源点。”
2006年,邀请孙钧先生参加主题为“CAE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科技论坛,他曾是打浦路黄浦江越江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顾问。那次演讲题目是“CAE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应用的若干进展”。厚德载物,当时先生所言“作为与多门相关和相近学科相互间交叉融合的岩土力学与工程领域”,其所指出的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以及研究成果,至今依然可圈可点,令人敬佩。
“1990年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和大型越江隧道建设得到快速地发展,并成功地建造了一批超长、超大直径的隧道,中国进入国际隧道施工强国的行列。”
记得孙钧先生的那篇文章,署名者有好多人,不仅有正副教授和自己的学生,还有隧道公司的技术人员,他那天的开场白就指出,中国的隧道建设需要承上启下的人才梯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又过了好多年,遇见一位从事研究地下工程规范的范益群博士,听他聊这个行业的近况,得知如今的研究已经从零星的应用到行业的规范,井井有条,循序渐进,该项技术和人才正如前辈期待的那样,后继有人。
“2010年起,中国地下工程将以更加迅猛的态势发展,施工技术和施工规模将处于国际隧道发展前沿。”
……
哪天,也去公园椅上坐坐。
摇曳的杨柳枝条、迎风的垂丝海棠……金灿灿的枇杷、黄褐色的梨……
眼前的春华秋实,远处的江天一色,地下是中国隧道交通的起源点,能坐享如此安逸和舒适,是有这么一批人、几代人实实在在的付出和奉献,怎不令人浮想翩翩。
国家强盛的路,总有一个起点,总还会有一个标杆指引着你前行的路。
最踏实的,是践行;最可信的,还是这“源点”。
尽头
离开“源点”,向东漫步百把几十米,就是卢浦大桥。
卢浦大桥建成于2003年,虽说那时候已经住在附近多年,也常乘车从桥上经过,感觉别致有特色,但整日行色匆匆,并没有刻意区别其特殊。况且黄埔江上有许多跨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随车流在桥面上通过,看江景看桥面,在日新月异正在变迁的城市中,说是一处新景观一个新标记,不如说是一条新通道路线更实用更实惠些。
那时,沿黄埔江二岸都是工厂和码头,卢浦大桥附近也都围起来,有观光电梯可以上去,好像要自个出钱买票的人并不多,常隔着围墙兜兜走走散散步,感觉也算是满足了。
2006年,邀请林元培先生参加主题为“CAE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科技论坛,他是卢浦大桥和东海大桥的总设计师。那次演讲题目就是“上海卢浦大桥与东海大桥”,能近距离聆听讲解,自然获益匪浅。其实,卢浦大桥也是自主CAE软件一次展示实力的过程:当时没有现成的软件,林元培创造性地提出了“非线性薄壁空间杆件稳定有限元法”的计算理论,分二组背对背的开发计算分析,验证结构设计、整体稳定,以及各种类型桥梁内力。自信满满的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分别从二岸往中间延伸施工,最后握手就在“温度”“风量”……的苛刻条件下,相交于中央的尽头处。不由让人想到前不久,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发射的首枚猎鹰重型火箭,那次SpaceX居然发射前没做最传统、最经典的全箭模态试验和助推器侧向爆炸分离试验。SpcceX相信计算机仿真分析,而林元培他们在卢浦大桥中也已经尝试过成功了。
第一次近距离与卢浦大桥接触,并被震撼到的,是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乘游轮在桥下经过,原先的构架结构,呈现在人们眼里的是修长柔美的、是婀娜多姿的弧型,近处看到的却是粗犷的钢梁和钢箱,处处张扬得“暴戾”大气,一种克服“天堑”后的感动,一枚展示人类可以得意的智慧。那时候,为了多看几眼,来回乘了几次游轮在桥下经过,少了看场馆的时间和机会,还是觉得蛮“值”的!
自从听到这个故事后,更期待能再次看看那个奇迹发生的地方。刚知道黄浦江沿江开放的消息,就迫不及待的迈过一个个小土堆、一脚深一脚浅的,终于站在江边的水泥墩上。怎的也高傲的抬起头,远远的细细的张望、探究,何处是完美,何处是尽头。
位于黄浦滨江绿地中间段的卢浦大桥,蜿蜒曲直的建有水上观光平台,可以或站或坐,仰头望桥梁,去想去品。钢板、钢梁和钢箱构成的几何图案,层层叠叠、迭迭层层,由远至近、由近至远,徐徐蔓延伸向二边,“没有尽头的城市,是上帝的钢琴。”
其实,卢浦大桥的夜景更美妙更令人留恋。霓虹灯辉映下的大桥,色彩斑斓,变幻莫测。波光粼粼,长长桥影倒应水面,当一轮明月映空,或金钩或玉盘,镶嵌其中,星星点点的汽车在彩虹间缓缓移动,或隐或现的。
还是应了那句歌词:“爱得越深,就好像没有爱一样。”
远望
“源点”是黄浦滨江绿地的起始点,向西过一小桥,可以看到一马平川、视野开阔的徐汇滨江漫步大道,而往东则大相径庭,仿佛是进入曲径通幽的蜿蜒小径,齐崭崭的雪杉排排高耸立一边,对面是常青的桂花树,移步移景,杜鹃、月季、药草、草趣……丛丛堆堆的成团成群,花草随季节变迁而锦绣缤纷,引人渐走渐入佳境。
沿滨江水岸,灰暗的拦洪水泥坝相伴,衬着水泥的本色,好事的草根艺术家不放过展现才华的机会,一段隔一段的是各种花草的图案和其用途介绍,以及江景的演变史料图腾,显得循规蹈矩,没有鲜艳显眼的抽象描绘,另一种城市风貌的涂鸦。
步行道和跑步道平行,隔着绿道景观是快速骑行道,无论散步、夜跑或骑车,总有一款适合你;沿江可以看到轻盈漂亮的游艇码头,也有简朴的救助船基地;并行的一段路上,还有连绵一片的极具浪漫气息的婚庆园区,每逢“良辰吉日”,新人的羞涩、司仪的喊声、亲友的簇拥……就是一道道亮丽繁华的风景线。
华灯初上时,在原江南造船厂的旧址,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远望1号”通体放光,一颗人间“夜明珠”再次亮起。每次看到被灯光构画出的窗口里亮着灯,都会情不自禁的问一声自己“当年老陈是住在哪个房间?”毕业以后,老陈就上了“远望1号”当兵,那个时候,计算机应该是个大家伙,元器件基本靠人工焊接,程序靠手工打孔……最有名也是最常用的口令是“‘14’‘16’‘14’”(开始BEGIN)。就是这样一批人,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填补时代急需的人才队伍,多次出洋执行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任务。“远望1号”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实现了航天测量网从陆地到海洋的历史性跨越。
停放“远望1号”的地方,就是32年前建造时的船坞。游子迟归,英雄凯旋,又一次见证了江南造船厂的辉煌。
江南造船厂在心目中,是从孩子时**始就保留着的一块神秘的圣地。孩童时看“野书”,说是当年“陈三发子”组织敢死队,带人攻打江南制造局,想想应该就是这个地方的了。那时路过门口,会不由自主去想象当时这个大门这个炮火的种种,会如何如何,还不敢正眼望里看一眼,好像怕被什么人抓去似的;当工人时,作为加工“气垫船”一线员工代表去了二次,第一次是晚上由技术科“汤司令”带队,从偏门进去一个研究所商量些什么,满黑板的公式推导,各式仪器仪表看得都是新鲜感;第二次是厂领导带队去“谈判”,其实我是啥都不懂,只是觉得那幢建筑物有气派,饮料比厂里的好喝,伙食比厂里好吃。只是加工车间里的宏大场面,特别是看到了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算是开了眼界,后来还知道那幢建筑曾经是什么“海军司令部”之类的……
对这个世界林林总总未知使得生命变得丰富起来,对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好奇增添了人生的几份乐趣。由此,使得每次走过这地方都会放慢脚步,向原江南造船厂的厂址铭牌,以及英雄般的船体,在心中默默举行一个仪式感很强的宗教式膜拜。
黄浦滨江绿地本应该还可以往前过去许多,骑车过去过,可走路常到这里就为此。这应该属于“五里桥”的地界,来回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在健身、遛弯的合理区间里。
体味这段路程,有塞纳河畔那般的悠久故事,有泰晤士小镇那般的新鲜风情,一段多么舒适而又可以任意遐想的滨江绿地里程。
况且老伴画的那张“栖五里长廊,赏一江春水”,也早就超出画面了,打住吧。
发表于:
2018-02-22 09:37 阅读(170)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