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SUN收购战背后的故事
本文标签: 甲骨文收购SUN IBM是试金石 


 甲骨文对SUN的收购已经落下了帷幕,关于收购中IBM到底处于何种地位?为何甲骨文只用了两个工作日就确定了这笔74亿美金的收购?SUN在2009年被收购标示了IT业正在发生哪些深层次变化?这次收购对哪家巨头影响最大?本文从收购过程分析入手,为读者剖析为何甲骨文才是SUN的真命天子,而IBM只是一块试金石;其后为读者解读了SUN的价值何在,从IT行业发展的角度剖析这次收购战会带来哪些影响。

  在IT界,收购是一个常见的事情,比如:2008年微软收购雅虎就曾经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最后无疾而终,但整个讨价还价、谷歌欲说还羞的过程还是非常清晰的。SUN的收购过程则不同,前一阶段SUN和IBM高调沟通,高调中止谈判,在大家正为SUN扼腕叹息的时候,却风云突变,SUN和甲骨文暗渡陈仓,IBM以0.1美元之差失之交臂。尘埃落地,让我们来回顾整个收购过程,分析一下其背后的故事。

    过程回顾

    2009年3月18日下午15:36,以新闻的速度著称的新浪发布的一则题为《快讯:消息称IBM正洽购SUN》(http://tech.sina.com.cn/it/2009-03-18/15362921085.shtml)的文章,仅54个字的快讯摘录如下:据国外媒体报道,知情人士表示,IBM正在与Sun进行谈判,准备收购后者,以加强IBM在网络、软件、金融和电信市场的业务。紧接着15:38,题为《详讯:消息称IBM洽购Sun涉资或超65亿美元》(http://tech.sina.com.cn/it/2009-03-18/15582921166.shtml)的文章发布出来,文中虽然一再宣称:“尽管IBM与Sun在进行谈判,但谈判可能破裂,该交易可能不会发生。”但却详细分析了相关各方的利弊,甚至提到“奥巴马提名的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局长克里斯蒂娜•瓦尼(Christine Varney)会保持更为开放的态度。”

    国内权威媒体新浪以如此翔实的程度报道业界两巨头的故事,虽然只是“拟”收购,但众多媒体应者如云,诸如:《IBM收购SUN的10大理由》等各个角度的分析文章层出不穷,连微软都提出IBM收购SUN将给自己带来新机遇,给大家的感觉是IBM这次拿下SUN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无非是在价格上谈判的问题,50亿、65亿还是80亿?

    谁知到了4月6日,IBM提出以每股9.40美元的报价被SUN拒绝,事件急转直下,谈判破局,似乎SUN和IBM都不太在乎这次收购。虽然IT业内收购不少,其中如微软收购雅虎这样无疾而终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但这么大的事情却如此轻描淡写并不多见。

    一位知情者对美国《纽约时报》透露:“SUN提出了一些令IBM感到无法接受的要求。”考虑到SUN目前亏损严重、资金短缺,在被出售几成定局的情况下,SUN的这种做法让人觉得似乎有所依仗,并不愿意向IBM低头。众人在大跌眼镜之际,新快报发出了《IBM收购SUN或是一场戏?》(http://tech.sina.com.cn/it/2009-04-09/16132987831.shtml)的文章,提出这场收购可能只是资本投机者的一场炒作。

    众人正在疑虑,是不是IBM涮了SUN一把,甚至有人开始考虑SUN该如何分拆出售的时候,仅仅过了15天,甲骨文于4月21日突然宣布“以74亿美元收购太阳微电子公司”,每股价格为9.5美元,仅仅比IBM的每股报价高0.1美元。而且从决策时间来看,如此重大的收购行为,甲骨文竟然仅用了一个周末就完成了。详情请参见:《甲骨文速战速决敲定Sun收购案》(http://news.mydrivers.com/1/132/132900.htm)

    在SUN总裁斯科特•麦克尼利声明中说:“过去20年来,甲骨文和太阳微电子是紧密的合作伙伴,今天的结合水到渠成。”众所周知,甲骨文收购SUN将在大型机、数据库、开源等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甲骨文在这笔买卖中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并不奇怪,抛开利弊分析不谈,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甲骨文难道真的只需要48个小时就完成了收购决策所需要的所有工作?SUN在选择花落何处时,IBM真的是被这一毛钱的美金难死的英雄汉吗?

    IBM只是试金石

    纵观本次收购,IBM极有可能被SUN当成了一块试金石,SUN真正中意的东家正是甲骨文。要问原因何在,我们先从收购开始说起:

    在IT界,随着技术的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完全依靠自有力量单打独斗已经不能满足高科技企业快速增长的要求,收购因此成为IT领域的常态。此次相关三方都在不断的收购中成长:

    ·1999年SUN收购了Forte,2000年收购了网络厂商Cobalt,2005年SUN收购存储厂商Storage Tek,2008年又收购MySQL。

    ·甲骨文以收购作为扩张手段,进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后收购PeopleSoft仁科、进入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市场收购Siebel、进如中间件市场后收购BEA系统、进入商业情报软件市场后收购了Hyperion,不断的收购使甲骨文牢牢占据了全球第二大企业应用程序软件公司的位置。

    ·IBM更是精通收购之道的超一流选手,通过不断的收购和卖出来调整企业的战略。如:收购ILOG、CrossWorld、GLUECODE等完善其WebSphere产品线,其当家产品Tivoli亦为收购而来,而IBM将其Think系列的PC和图形工作站卖给联想更是转型的典型案例。

    综上所述,三家公司均为收购场上的常客,而IBM和甲骨文在收购中的表现不同寻常,IBM的高调与甲骨文的低调对比鲜明。IBM的高调完全可以理解,这场收购对于IBM而言是一场稳赢不输的争夺战,HP曾经拒绝了SUN,而具有高端硬件消化和控制能力的当属IBM;无论收购能否成功,IBM在事件中肯定会被无数媒体分析和研究,这场成则欣喜败亦无忧战争,高调宣传理所当然,即使不能成功,受损的也是SUN,IBM何乐而不为呢?

   而甲骨文的低调则耐人寻味,甲骨文的Lawrence Ellison是不但是一个资产运作的高手,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掌门人,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坚决的执行能力。2004年那场耗时18个月,同时吃进JD Edwards和PeopleSoft的收购,就充分体现了甲骨文的耐心和消化能力。在IBM和SUN接触时,甲骨文不可能不动心,以两家公司20年合作的基础,SUN要出让应首先考虑甲骨文。

    Sun董事长Scott McNealy和甲骨文CEO Lawrence Ellison

    如果说有什么顾虑:除了SUN的董事长Scott McNealy和甲骨文CEO Lawrence Ellison的个性都是那么强外,至少还有以下内容需要考虑:

    两家产品之间的互补程度如何?对甲骨文而言,SUN是否有收购的价值?什么价格合适?

    毫无疑问,对于甲骨文而言,收购SUN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软硬件完整解决方案供应商,这种成长空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而SUN的价值在诸多同行的文章中已经描述,这里不再赘述;关键是什么价格合适?价格高了甲骨文的股东不会同意,价格低了,既低估了SUN的价值又无法通过SUN股东的批准。至于只用了48小时,甲骨文就谈好了和SUN的收购细节,恐怕更多的是一种烟幕。

    笔者猜想SUN选择IBM是作为试金石,让蓝色巨人来评判,看看他愿意出多少?这样股东在甲骨文和SUN合并的时候就不会对价格有意见了。其实IBM未必不知情,但SUN确实比较诱人,有收购的价值,加上没什么风险,IBM才知难而上,这正是为何此次收购不同于过去的原因。

    结论: IBM的高调是为了宣传自己;甲骨文的低调不但考虑了SUN的立场,也是对自己股东的最好交代。

    SUN的陨落和价值

    SUN的陨落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从SUN说起。

    SUN成立于1982年2月,最初的产品是图形工作站,很快就进入UNIX服务器市场,在1988年其年收入就达到了10亿美元,在当时,这种速度对于直接销售的计算机公司而言,可谓增长的最快纪录。随后,SUN在RISC市场上攻城掠地,当时RISC是全球速度最快的计算架构,SUN的市场份一度达到63%;仅用了10年时间,SUN就销售了100万套系统,成为那个时代在UNIX上的重量级厂商。1995年SUN更是推出了第一种通用软件平台-J**A,Java技术的目标是使开发人员能为所有计算机实现“编写一次,随处运行”。2000年 Sun/Netscape联盟共同推出的“iPlanet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是业界第一个B2B贸易平台,在早期互联网上SUN可谓呼风唤雨。面对Wintel联盟x86架构低价pc和server的挑战,SUN并没有退缩,无论是基于x86架构的64位操作系统、收购MySQL、还是推出Sun StarOffice开放式的办公软件,直到将Solaris开源,SUN不但积极创新,而且从来没有放弃,之所以业绩年年下滑,落入要被收购的境地,除了固守高端市场,导致错失良机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IT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优秀的技术和产品无法获得市场的持续认同,最终被淘汰,而曾经如日中天的SUN在和开放架构的Wintel联盟的竞争中正好没有成功。

    SUN带有大型机时代的集中运算时代的网络经营,从高端大型机到独有的UNIX操作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SUN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端硬件厂商,但J**A、Solaris和MySQL这些大名鼎鼎的软件又标示了SUN绝非简单的高端硬件厂商,它不但是一个软件厂商,而且是全球开源的旗帜。

    SUN被收购至少能说明以下事实:

    首先,高端UNIX服务器和工作站的确不再是市场的主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原本处于IT性能链条低端的X86架构的产品,已经成长为主流的力量;其次,开源概念虽好,却无法给SUN这样的大公司带来足够的现金流,不同的商业模式带来的结果并不相同。采用微软产品的用户越多,其收益越多,而采用MySQL的用户也是越来越多,但SUN却落入被收购的境地,这不是SUN的过错,而是商业模式的不同;第三,创新固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但为市场接受更为重要。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话题,第一流的优秀产品却不能让作者成功,拥有了高端硬件、J**A等诸多优秀软件,也无法挽救SUN的命运。

    SUN的陨落一方面是大型机在x86架构的攻击下逐渐没落的写照,另一方面也是IT发展商业模式之争的结果,开源软件打不过现行的许可证制度。很不巧,拥有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的SUN在两个战场上都不是赢家。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早期IT以大型机为中心,属于集中计算模式为主,计算机终端的性能很弱;其后,x86架构伴随着摩尔定律不断攻城略地,这个阶段的终端性能大幅度提高,分布式计算成为潮流;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复杂的终端给管理带来了太多的成本,超出需要的软件功能和频繁的升级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阻碍,此外计算机终端在不断扩展,从PC到手机,用户需要不是复杂的功能而是最终成果,云计算因此应运而生。在云计算架构中,SUN开源的操作系统、对超大规模复杂软硬件系统的管理能力都成为了一种重要资源,开源产品虽然不一定挣钱,但类似政府这样的机构更愿意采用开源产品,SUN在这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这才是SUN真正的价值之何在,也是IBM和甲骨文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
   微软的苦恼

    关于此次收购会带来哪些影响,关于从企业级应用来看,业界诞生了HP(1183亿美元产值,83亿美元利润)、IBM(1036亿美元产值,123亿美元利润)和甲骨文(208亿美元)三家业务方向非常类似的公司,其业务范围都涵盖了服务器、数据库(惠普无)、中间件、管理软件、应用软件和咨询业务等,当然甲骨文在整体规模上和对手还有很大距离。关于这三家的分析文章很多,本文仅从盈利模式的角度分析此次收购会给微软带来哪些影响。

产品线比较图

    只是在IT界,甲骨文和SUN都是微软的对手,SUN这次被甲骨文收购,连微软CEO鲍尔默都表示震惊,为什么鲍尔默会震惊,因为拥有了开源的Java平台、Solaris操作系统和Sun的服务器硬件业务后,甲骨文这个数据库大鳄目前已经是仅次于IBM的全球第二大商用软件供应商。

    微软的产品中,数据库SQLSERVER和办公软件MSOffice都是其重要收入来源,当前微软最大的对手是谷歌,和SUN遇到Wintel联盟时的平台以及模式之争类似,谷歌的威胁是微软盈利模式外的。微软的盈利核心是软件许可证销售和不断的升级,通过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版本,不断获得收益。而谷歌则另辟蹊径,提出免费的概念,如Gmail、Google DOCS等多采用免费或低价的策略,但这种基于云计算的新方法,对传统用户而言还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因此称之为体系外的威胁。而结合了SUN的甲骨文极有可能变成一个体系内的威胁,同样的数据库、同样的办公软件,SUN被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投入重金研发的J**A、开源的Solaris和投入10亿美金收购了MySQL,却没有为开源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而SUN被甲骨文收购以后,以Lawrence Ellison的个性,恐怕不会放弃对微软的挑战机会,这些软件极有可能被转化成打击微软的利器。当然,有更多的厂家参与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市场的竞争,对于最终消费者而言都是好事。

   后记

    此后,SUN的股东至少有三次集体反对甲骨文的收购,其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股东认为SUN的股票不止是甲骨文所开出的每股9.5美元,而应该至少在20美元以上” 。可见幸亏用IBM作为试金石,否则甲骨文要完成对SUN的收购恐怕付出的成本要高得多。
SUN被收购既是昨天大型机主导时代的终结,又能看到明天云计算大红大紫的开始。从集中模式到分布式计算,从分布式计算到云计算。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势如此,IT又何尝不是如此?

发表于: 2009-05-11 22:03 学无涯 阅读(2219)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发表评论(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您尚未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