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武汉智能制造国际论坛,有位演讲嘉宾的话,给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意是“客户不会去看你的产线是不是自动化,是不是智能化的,客户关注的只是产品”。现在一些企业要做智能化有些是出于面子工程,有些是政策驱动,少有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考虑的。多位演讲嘉宾谈到了智能制造要从提质、降本、增效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不是要考虑高大上的方案,如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清一色的机器人等等。
这使我想起了之前听到一个企业信息化负责人讲的故事,她说,她曾经到日本某个工厂参观,企业的智能化程度不足,有一个工位,竟然采用的纸质文件来提醒,工位上几乎贴满了各种文件,她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不换成电子屏幕来改善。当时我听到这个故事,还在想,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改善方式也不能想到呢?现今看来,其实并不是想不到,而是依照当时的条件,企业能够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所以没有改善成电子屏幕的动力。而同时,即使依靠纸质文件,企业也能够井井有条地生产,这其中的管理水平及员工执行力也是非常令人赞叹的。即使将来,因为生产需求改进为电子屏幕,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执行力作支撑,切换到新的信息系统,也相当容易。
而有些企业,目前也没有标准流程,同时管理水平也较低,想到大跨步到新的制造模式上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用信息系统来支撑管理,因为企业人员没有习惯这种操作方式,信息系统有时也会沦为鸡肋。这使我想到另外一家企业,按照企业信息化负责人的说法,公司的老领导不习惯在信息系统上审批,而是需要申请人当面去找他审批。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信息化显然是相当困难的。
北航刘强教授说过一段话非常经典的“三不要原则”,第一,不要在不具备成熟的工艺下做自动化,工艺如果不成熟,就最好先做生产线,这是工业2.0解决的问题。第二,不要在管理不成熟的时候做信息化,这是工业3.0解决的问题。第三,不要在不具备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基础时做智能化,这是工业4.0解决的问题。
而相比于推进信息化,更多的企业愿意做自动化,因为自动化设备很容易提升工厂的档次,也容易让公司领导看到钱花在了哪里。实质上,还有一种潜在意识,就是设备比工业软件更值钱,这也是对知识产权不重视的结果,不能承认工件软件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结晶,只把其当作一种软件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红领的产线不够先进,很多工位都是人工,而不是机器设备。
这次会议结束了,相信很多与会嘉宾都会思考企业为什么要推进智能制造,又要如何推进智能制造。
发表于:
2018-09-10 11:41 阅读(403)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