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食品检验中,安检员通常来晚一步,很多时候进厂检查会发现,厂内生产线井然有序,管理者们专注地监视生产过程。但有员工表示,倘若未经宣布早一天来,检查人员会发现,装满过期肉的塑料袋堆积在地上,“经理说了会有人来检查。”直到遭到曝光,工厂关闭,殃及洋快餐品牌的这桩丑闻,彰显中国检查人员在本国快速增长和庞大混乱的食品业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自“毒奶粉”事件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让民众对本国食品加工业恢复信心。但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本周说,食品安全状况“依然严峻”,且现有监管体系“不起作用”。明年,中国的食品检测行业规模有望超过80亿元,5000多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企业高管们表示,该行业极度缺乏监管者。福喜丑闻暴露了外国大品牌在监管供给链和加工厂方面的能力不足。在中国消费者以为正提供优质食品的数千家光鲜门店背后,是一条受困于监管不力和审查不足的食品供应链。国际供应链理事会驻上海执行董事麦克斯·亨利说:“质量控制审查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中国)工厂通常(提前)得知信息并做好准备。”在极端价格压力和劳动力不稳定等因素驱使下,供应商经常向检查人员隐瞒不当行为,只展示工厂的特定部分或带其去“假”厂视察。福喜仅是问题的冰山一角。
企业生来就是为了追逐利益,这本无可非议。说句偏袒的话,对于企业来说,如果用过期原料吃不死人却能赚到更多利润,最重要的是风险高不到哪儿去,难免他不会鬼迷心窍。如果光凭“良心”和“道德”来约束企业,最多加上一些飘飘然的抽查或者很少的罚款,没有真正头上悬剑的监管约束办法,更没有沉重的违法成本做警戒,所谓的监管能有什么效果。
发表于:
2014-07-31 22:09 阅读(364)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