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底,笔者推出《工业4.0系列谈(6讲)》后,受到很高评价,并被广泛转载。很多朋友反映,文章既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推动工业4.0概念普及、战略及战术在企业的落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实,在发布《工业4.0系列谈》的同期,应《人民邮电报》之邀,笔者尝试着将研究视角由企业层面上升到产业层面,并陆续发表了3篇文章,剖析了德国、美国的一些战略。在此刊登出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交流、共同促进。
——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铎先
作者:胡虎、朱铎先文
7月7日,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与中国电信集团达成合作,将其工业互联网Predix平台(相当于工业设备版的操作系统)与中国电信的综合信息服务对接,美国工业互联网从此将进入中国的云储存、远程医疗应用、智能制造、云计算等领域。
几天后,工业互联网中国协会在纽约成立,这是继中德建立工业4.0对话之后,中美工业和信息通信业界在国际化合作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
据悉,GE已在中国开展12个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正在推动40多个大数据分析应用落地。被称为第三次工业浪潮标志的工业互联网,开始实质性参与并影响“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我国工业领域的进程。
在中国产业界大规模引入工业互联网之前,有必要深刻考察工业互联网如何而来,究竟是要做什么,为了什么,有无副作用?
工业互联网
重新“发明”美国制造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最大的反思是意识到实体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认为工业是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国家计划,如《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以实现“再工业化”国家战略。
2012年,作为美国制造业龙头的GE公司率先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依靠机器以及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分析软件,改变以前以单体智能设备为主的模式,通过高性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及分析技术等的组合,大幅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
这一思想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GE旗下飞机发动机公司改组为GE航空,就开始了经营模式的转变。公司原来的业务只是生产航空发动机,现在通过在飞机上安装众多的传感器,实时采集飞机的各种参数,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航空公司提供运维管理、能力保证、运营优化和财务计划的整套解决方案,还可以提供安全控件、航行预测等各类服务,GE逐渐转变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软件公司。
以意大利航空为例,GE为他们的每架飞机上安装了数百个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发动机的运转情况、温度和耗油量等许多数据,利用GE的软件进行海量分析后,精准地给出理想的操控方法,只此一项,意大利航空145架飞机一年就节约了1500万美元的燃油成本。而且通过这些数据,可提前预测发动机故障的可能,并做出提前性的预防维修,避免因为机器故障造成航班延误、成本增加,甚至是更大的安全事故。
GE正是通过这种IT技术与设备的深度融合,逐渐由设备制造商向智能服务商转型,企业的业务模式也由单一的设备销售向智能设备、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三位一体的智能化系统供应商转型。
专家普遍认为,工业互联网的价值总体上将从三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减少能源的浪费,也部分提高了GDP。其次是提高系统设备的维护效率,缩短了维护时间,这相当于提高了生产力。最后是优化并简化运营,相当于解放了更多宝贵的人力资源。
GE预测,如果工业互联网能够使生产率每年提高1%~1.5%,那么未来20年,它将使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比当前提高25%~40%;如果世界其他地区能确保实现美国生产率增长的一半,那么工业互联网在此期间会为全球GDP增加10万亿~15万亿美元。
为此,GE于2011年在硅谷建立了工业互联网的研发中心,目前研发团队已达到上千人。2013年,GE宣布将在未来3年投入15亿美元开发工业互联网。今年4月,GE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剥离旗下价值3630亿美元的大部分金融业务,并计划在2018年GE 90%的盈利将来自高回报的工业业务,而去年的这一比例为58%。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工业互联网的价值不仅在于推动主制造商向智能制造系统、服务供应商转型,更可能创造一个比金融业利润率还要高的高端实体经济新业态。
开放平台
打造智能制造“苹果”系统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明国度,工业互联网一出世就打上了鲜明的互联网烙印,那就是开放。与互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不但要在电信网络、数据存储和传输等ICT技术领域之间实现开放,更要实现制造技术与IT技术之间的开放和融合。
这是一个跨越“两个IT”的研发阵营。2014年3月,GE跨界联合了IBM、思科、英特尔和AT&T等IT公司成立了全球工业互联网联盟(简称IIC)。工业互联网联盟采用开放成员制,致力于使各个厂商设备之间可以实现数据共享。这不仅涉及Internet网络协议,还包括诸如IT系统中数据的存储容量、互连和非互连设备的各种参数指标。其目的在于通过制定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利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过程,更好地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旨在加快互联机器与设备的开发、采集和广泛使用,促进智能分析,并为工作者提供帮助。”现在,工业互联网联盟成员已达167家。
这是一个生态意义而非产业链意义的开放系统。2014年10月,GE宣布其工业互联网Predix平台(相当于工业设备版的操作系统)向全球所有公司开放,将互联网领域的平台与应用开发者之间的合作模式引入了工业,便于用户大规模快速开发自定义行业应用提供保障。这种与智能手机领域的苹果高度类似的产业生态系统,将极大地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生根落地。
这是一个瞄准全球市场的标准化合作组织。目前,中国电信、海尔、华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中国企业和机构已经加入IIC,将和全球工业互联网产业界同步分享最前沿的技术和资源。
我们认为,GE等公司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在技术标准、产业标准方面占据主动,从而在全球的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工业互联网还不是美国的国家战略,这与德国以举国之力推动工业4.0战略形成鲜明对比。但由于联盟内部的很多美国企业都对美国“再工业化”负有责任,其技术核心之一也是CPS赛博物理系统,所以,很多学者都把工业互联网作为与工业4.0对等的产业战略来研究。
与中国电信的合作,可以视为工业互联网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的第一步。但是且慢,参与这一旨在振兴美国制造的新工业进程,中国可以获得什么?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智能制造第一个生态体系——智能手机平台。在功能机时代曾连续15年获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研发投入一度相当于苹果公司5倍的诺基亚,却在智能手机生态首战中败下阵来,于2013年最终陨落,转变了东家。这是第一个无法适应智能时代的制造巨头的唏嘘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中国显然是旁观者和学习者、受益者。在苹果之后很快崛起了更加富有开放精神的新平台——安卓。通过与苹果的合作,中国一大批中小开发者获得了数十亿元的应用分成,为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培养了大批软硬件开发团队。而借助与安卓的合作,加上中国手机制造企业的锐意进取,华为、中兴、小米、酷派等制造商真正地杀入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第一阵营。
智能制造领域很可能将重现与智能手机类似的竞争大格局。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必将托起未来最重要的两大智能制造全球平台。笔者呼吁,我国工业界和信息通信业界,应高度重视其中透出的历史机遇,相向而行,携起手来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中国产业经济加速实现智能化转型。相比较而言,中德工业4.0对话进程由于系政府主导,节奏颇为缓慢,尚未进入到重量级企业相互加入对方产业合作组织机构,共同推进理念协商共同定义标准体系的程度。而工业互联网由于定位于企业间、市场化的开放合作,其中国化旅程已经“后发而先至”。
通过对GE借助工业互联网转型智能制造的考察,我们发现,世界级的制造巨头,已经从单个设备智能走向系统智能,已经从单纯的自动化、信息化撬动智能发展到ICT与设备的深度融合撬动智能,从而形成设备联网、采集、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一系列新型工业智能服务。尽管GE倡导并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也率先开放了Predix平台,但一个制造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航空、能源、医疗等领域)的主制造商,并不一定能发展成为类似苹果一样的统一工业应用平台掌控者。工业各细分行业的分散性、制造技术的复杂性,将使得智能制造的平台博弈、大国博弈更加扑朔迷离。
当美国制造业巨头勇敢地抛弃日进斗金的金融部门,义无反顾地投入智能制造洪流的时候,智能化转型无疑是一场将改变未来格局的产业变革新浪潮。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中国的上市公司们借用诸多的新概念圈来的巨额资金,其中绝大多数却流向地产、金融尤其是股市。其中的高下对比,值得我们警醒!
(摘自2015-07-27 《人民邮电报》)
微信公众号:兰光创新
发表于:
2015-08-28 05:25 阅读(3731)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
网站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