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本文标签: 制造业 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 

    最近,关于中国制造业,似乎都是一些坏消息。2012年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2%。这是PMI指数自去年11月以来首度跌破50%,创9个月新低。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优势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8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初值(HSBC Flash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下滑至47.8,大大低于49.3的7月份终值。周二,中国股市的表现依然惨淡,工程机械板块领跌;周三,股市继续下跌,煤炭股领跌。去年,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中国中小企业面临三荒两高。钱荒、电荒、劳工荒,高税负、高污染。今年的状况则是,电不荒了,但企业家心慌。目前,港口有大量煤炭积压。另外,光伏、LED、钢铁等行业的问题凸显。

   

    经济参考报最近发表了张茉楠撰写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将更趋激烈》一文。文章指出,金融危机后,美国逐渐加速的“再工业化”以及美国政府对“制造业回归”的强力推动正在改写着全球制造业格局。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并逐渐体现出了政策效果,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名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恢复明显,根据制造商协会的预计,美国制造业将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4%和3.5%,高于同期的美国GDP增长预期。

 

    为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美国政府正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和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定、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这些措施的目的依然是推动制造业回归,即取消把业务转移到海外的美国公司所享税务优惠,促使那些公司把业务回流美国,使其国内制造商能够从政府为促进就业和出口所提供的补贴中获益。

 

  除了中美两国在成本差距逐渐缩小以及美国各种政策激励带来的挑战之外,更多的挑战也许来自于创新和技术。美国誓言要在高端制造业继续保持领先,并在为新的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为实现制造技术突破,为未来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奠定基础,美国2012年财政年度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

 

  美国再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升级,高端制造是其战略核心,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

 

    实际上,不仅是美国,西欧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和俄罗斯,都在致力于提升本国的制造业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印度、越南和东南亚,也都在致力于大力扶持本国的制造企业,吸引制造业向本国转移,限制中国制造企业在本国的发展。看了很多相关报道和文章,更加剧了我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危机感,可以说,中国制造业面临空前的内忧外患。从宏观来看,现在出口下滑、消费不畅的问题依然难以解决,只能靠投资拉动。而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在带来增长的同时,也加大了供需的失衡。从微观来看,制造企业究竟如何转型,渡过当前的难关呢?

 

    2009年,e-works曾与IBM做过一个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白皮书。将制造企业转型的策略归结为三种类型:

    1. 产业转型:相关产业多元化、拓展品牌价值与服务、从出口为主转向以内销为主、进入新的蓝海。
    2. 盈利模式转型:由卖产品到卖服务、由提供单一产品转向提供成套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从销售自主产品,转向建立行业产品的贸易枢纽、从销售产品转变为租赁产品。
    3. 运营模式转型:由单一工厂变为多地点、多工厂运作、由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制造外包、由涉足多种产业转向归核化、由主要依靠自主发展转向并购与行业整合、开展电子商务、由单一组织变为集团架构。

 

    这三个转型策略,在今天依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问题是,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业态、不同产品类型、在行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企业,需要找到一条独特的出路。每次危机到来的时候,也是大浪淘沙、行业洗牌之时,总会有很多企业被淘汰,也会有新的明星企业兴起。

 

    在当前的危机时刻,对于每个制造企业的企业家而言,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企业家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客观地做好SWOT分析,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之所在,寻找危中之机。当然,我以为,本质上,企业家们还是应该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下功夫,然后再通过流程创新、管理创新来确保创新的产品能够保证高质量和优质服务。而如果能够找到商业模式的创新点,在当今也许是一个转变企业发展格局的捷径。

   

    然而,产品创新需要时间。中国当今学术界与工业界严重脱节,对制造企业的发展起不到“及时雨”的作用,远水解不了近火。所以,制造企业首先还是应当提升自己的制造能力,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浪费,及时实现自动化,减少人工成本。同时,还是应当从长计议,苦练内功,真正发展一些产品的“独门绝技”,确保自己最终是行业洗牌的操作者,而不是被洗牌的对象。淡然,这其中的人才问题、资金问题,技术来源问题如何解决,就更需要考验企业家的综合运作能力了。

 

    在经济增长乏力,各行业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制造企业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不再是扩大再生产,而是减员增效,精细化管理,推进节能减排,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强化供应链协作。对于民营制造企业而言,将业务流程规范化,用电脑替代人脑,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信息化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如何,对企业的竞争力会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

 

    无论哪种创新的模式,信息化的深化应用,都是企业能够转型成功的基本保障。

 

 


 

 

 

 

 

 

发表于: 2012-09-05 12:16 阅读(4261) 评论(10) 收藏 好文推荐
# re: 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2012-09-05 13:06 | longlong899 | 1楼
  仔细看了看 回去再研究 !~~!
# re: 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2012-09-05 13:08 | 【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 2楼
是啊 制造业转型也算是个老话题了,但是真正转型的企业有几个,我很同意黄总的观点,不管怎么转,找什么样的运营模式,企业信息化肯定是前提,会加速和保障制造业的顺利转型。
# re: 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2012-09-05 13:11 | 熊东旭 | 3楼
今天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集中在讨论阶段,就在于转型升级需要大环境,政策层面实实在在的引导和支持,而不是只喊口号。中国制造业处于中低端或代工模式居多,利润很多时候被高税收、高成本蚕食,大多数中小制造业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自保都困难,根本没多余的资金和能力实现转型升级。其次,在如何实现产业升级上感觉业界都很迷茫,信息化升级是一部分,产业创新也很重要。个人觉得,目前谈中美制造业层面的竞争还不大实在,很多东西不是一个层级,中国连创新的环境都不具备。
# re: 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2012-09-05 13:30 | 【匿名用户】:linq | 4楼
制造业企业发展除了了政府政策推动外,主要因素需要企业自身的协调能力,企业协调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企业协调与客户之间互惠互利,企业协调与当今生活形态多样化互融以及协调企业自身的科学创造能力!具体方案我将出台一篇企业协调之发展大计的文章!
# re: 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2012-09-05 13:38 | 传奇 | 5楼
信息化的深入应用,都是企业能够转型成功的基本保障。
# re: 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2012-09-05 14:25 | 【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 6楼
无论哪种创新的模式,信息化的深化应用,都是企业能够转型成功的基本保障。
===很有见地,学习啦。
# re: 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2012-09-05 16:40 | guzongli | 7楼
观当今形势,国内经济持续下滑,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政府尚未有有效的政策出台刺激。这般情形下的企业生存环境,真可谓是大浪淘沙。

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准备充分的企业,面对危机,更是生机。拿我们企业来说,虽说经济下滑对企业也有影响,但不但延续30%以上的高速发展,更是在订单、产值等数据上达到50%的增长幅度。两极分化是必然,企业必须通过调整结构,增强内功,做精品,创品牌,突出重围。
# re: 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2012-09-05 17:06 | 【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 8楼
中国制造业高不成低不就。适者生存,升级换代,淘汰一批,必须的。
# re: 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2012-09-05 17:27 | freemancwj | 9楼
不管怎么转型,产品的制造能力不能丢,不敢苟同的一个观点是只卖服务,不做产品,缺了产品的服务终究是空中楼阁。这也是美国要复兴制造业的原因。
# re: 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策略的再思考
2012-09-29 02:52 | 叶秋 | 10楼
浮在企业研发生产之外信息化,注定是一场梦。当前连产品质量都很难保障,还竟然喊信息化是前提。怪论。

发表评论(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您尚未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