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经济与制造业发展扑朔迷离。加入WTO十年,中国很多经济指标翻了几倍,但股市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目前是危机四伏。汽车行业也没有了前几年的风光,最近几个月出现了同比下滑的局面。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温州制造企业出现“老板跑路潮”。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使得工程机械、重卡等行业受到很大影响。今年中国的钢铁行业有三成企业亏损。即使是龙头企业武钢集团,利润率也极低。前十个月营业额达到1800亿元,利润只有30亿元。
但是,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下,也有一些优秀的中国制造企业,通过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策略,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乃至成长为世界级企业。例如,三一重工2011年的营业额比2010年增长40%,将达到700亿,利润80亿;创维集团在激烈竞争的家电产业,通过产品的持续创新,创造出比同行高得多的利润率,连续九年保持彩电市场利润率第一;燕京啤酒通过并购和扩展生产基地,在传统行业走出了绿色环保的快速发展之路,如今,燕京啤酒已成为工业旅游的景点;迈瑞通过20年的创业,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疗高科技公司,在医疗监护仪、数字超声等领域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疗器械企业。
那么,每个企业如何转型,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之路呢?应该说,每个企业应该充分分析自己的DNA,找到自己发展壮大的关键突破口,寻找一条转型升级的“非常道”。对于一些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复制。
以下是几条可行的制造企业转型之道:
- 找准行业定位。如果能够定位在一个支付能力比较强,行业发展景气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将会加速企业的发展。例如,一些企业定位在为电力行业提供产品及服务,成长速度很快。而面向铁路行业的企业,在过去十年,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今年铁路行业投资减速,但长远来看,该行业依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很多面向石油行业、煤炭等行业的制造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例如,位于株洲的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是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的一个下属部门,现在营业额已经超过百亿元。目前,很多企业切入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但是,该行业目前已经面临产能过剩,风险较大。总部位于武汉的凯迪控股正在全国建立生物质电厂,目前,该领域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因此发展潜力不错。
- 制造能力是基础。最近,我听到提出“微笑曲线”的施振荣先生的演讲。他强调,虽然纯粹做制造利润率较低,但他的观点并不是说制造能力不重要,所有的企业都将制造外包。他认为,制造能力的提升是制造企业建立竞争力的基础。相对于研发、营销、品牌塑造等能力,制造能力的提升相对会快一些。富士康现在已经将制造做到了极致,实际上,富士康在与国际IT巨头博弈的过程中,已经具有很强的定价能力,并非很多人说的利润率那么低。富士康拥有4万台数控机床,自己已经可以制造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实现高精密加工,卓越的制造能力,使富士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巨无霸。武汉的凡谷电子是无线通讯领域的零部件制造商,该企业现在已拥有400多台加工中心,成为无线通信基站天线制造的龙头企业。总部位于湖北黄石的东贝集团,在安徽芜湖建立了制造基地,通过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企业的营业额从2004年的7亿发展到2010年的40多亿元,连续五年在冰箱压缩机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
- 建设自主产品创新体系。很多优秀的制造企业越来越重视专利的申请工作,通过专利建立竞争壁垒。同时,通过建立产品平台,优化产品研发流程,强化研发项目管理,实现研发协同,推进仿真技术应用来提升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真正建立自主创新体系,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例如,长安汽车非常重视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建立了“五国九地”的研发体系,研发人员达到6000多人,全面应用了精益研发技术。信息技术在帮助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广州的视源电子(CVT)公司专注于电视机主板的研发,成为中国主流电视机制造企业的合作伙伴,而该企业的产品制造完全采用外协加工方式完成。
- 用信息化武装企业。三一中国自主开发了ECC系统,能够实现对产品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甚至远程控制。信息化,在三一集团已成为促进产品营销、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利润中心。三一集团研究总院还在内网上部署了e-works的镜像站点,以帮助研发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动态。一年时间访问量就达20多万次,帮助三一集团的研发人员开拓了视野。中山大洋电机通过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大大加速了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微电机行业的领先企业。
- 产业链拓展。湖南泰格林纸集团从单一的造纸企业,拓展到林浆纸一体化,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2010年,营业额达到90多亿元。到“十二五”末,该公司计划发展成拥有林地460万亩、芦苇30万亩、废纸回收能力100万吨、商品浆纸产能330万吨,年产值250亿元、年利税30亿元的具有资源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比较优势的现代化绿色浆纸企业集团。
- 制造业服务化。陕鼓动力从单一销售鼓风机转变为提供设备成套服务,能源基础设施运营等服务,营业额从2001年的3亿多,发展到2010年的40多亿元,实现净利润6亿多元。制造业服务化,靠服务要效益,是陕鼓的成功之道。
- 发展循环经济。对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进行深加工,有些时候可以起到变废为宝的作用。安琪酵母集团就通过采购制糖过程产生的废料糖蜜,来制造酵母。而在制造酵母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用来制造化肥,产生的沼气用来做燃料等,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 产学研合作。对于一些自身研发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寻找与具有很强的研发实力的科研单位或高校合作,也是一条可行的转型之路。长航重工电机厂是一家长航重工总公司旗下的中小型配套企业。近年来,该企业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电机教研室合作,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交流变极、变频电机,营业额从2003年的3000多万,做到2010年的3亿元。
当前,中国的制造企业面临着“三荒两高”的严峻挑战,钱荒、电荒、用工荒,高成本、高税赋,出口导向性的企业更面临巨大的环保和贸易保护问题。一些资源型的制造企业,受到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影响很大。但是,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政府仍然在大力投资进行基础建设,因此国内市场仍然有很多机会。同时,很多领先企业也正在通过拓展海外市场,进行海外并购、在海外建立生产与研发基地等方式,实现“走出去”。因此,制造企业如果能够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机遇、风险,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基因的转型升级“非常道”,就有机会实现先做强,再做大。
张学斌:再造创维:http://articles.e-works.net.cn/managementoverview/article91917.htm
发表于:
2011-12-15 20:55 阅读(3860)
评论(6)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