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本文标签: 中国制造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 

三.        中国制造业当前的发展态势分析

总体上,我认为中国制造业当前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  虽然面临很多深层次问题,但中国制造业的基本面仍然是健康的。

中国的基础建设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就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一样。中国拥有全球将近1/4的人口,因此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投资和消费的内需拉动,仍然将驱动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出口虽然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生存下来的企业,正是那些在技术、管理方面有着更深底蕴的企业,有能力通过精细化管理,继续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2)  中国制造业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一大批粗放经营的中小企业必然会入不敷出,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这是市场经济海洋的残酷规律。要在这场大浪淘沙的比赛中胜出,制造企业就必须实现转型和产业升级。日本制造业在成长过程中也经过了多次转型的产业升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只有在应对严峻挑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产业升级。

对于东莞等出口导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地区而言,大量企业倒闭,虽然短期内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阵痛,但是通过这种优胜劣汰,可以腾出有限的土地资源,吸引更多的高技术企业进驻,这从长远来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当然,对于一个区域的制造业如何成功转型,仍然是一个战略课题。

那么,对于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和产业升级呢?首先,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拷贝、模仿到创新、创造,对于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必须从现在做起,不断创新;第二,实现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供应链管理、强化成本控制、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显著提升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实现精细化管理,显得更加紧迫,也更容易取得效果;第三,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结合互联网经济的特点,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企业的营销和服务模式,赢得更大商机,提升客户满意度。

3)  国外制造企业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的趋势减缓,但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不可能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提升、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政府对于吸引外资的政策由兼收并蓄转为有选择地吸收等深层次原因,近两年来,国外制造企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大大减缓。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与先于中国发展起来的东亚四小龙相比,与中国的邻国印度相比,中国拥有更加广阔的国内市场。

就像印度的IT外包产业成为其重要的产业,在全球拥有了领先优势一样,中国已经从战略上选择了成为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也已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它国家要想取代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也是很难的。

长期以来,中国迅速增长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和稳步增长的内需,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迅速成长。因此,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拥有面向国际的出口和满足国内需求两大发动机。正因为如此,已经转移到中国的外企,以及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并不可能轻易转移到越南和东南亚的低成本国家,因为其产品的重要市场便在中国;同时,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成的配套产业链,而要在其它国家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尚需时日。

4)  制造业逐渐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

中国的自然地理是东低西高,而中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几乎刚好与海拔高度相反,东部、南部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优惠的税收政策、便宜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使得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已开始逐渐向内地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布局,而外企,尤其是零部件企业也开始迅速向内地延伸。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也逐渐体现出效果,内陆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汽车、电子等产业实现了迅速增长。

5)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要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投入比例在企业营业额和利润中的比例仍然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软件和咨询服务在其信息化投入中的比例,也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积极推广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更组建了工业与信息化部。因此,中国制造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

四.            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展望

展望未来十年,我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以下的愿景:

1)    中国制造业能够像“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一样,享誉全球。国人能够对“中国制造”充满信心。希望到那时,“Made in China”,意味“优质优价”。

2)    十年之后,中国能够有更多的华为、中兴通讯、联想这样的企业巨人,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企业,实现国际化运营。

3)    在各个制造行业能够崛起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

4)    在这些参天大树下面,还能够有茂密的森林。中国能够建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的环境。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具有OEM的能力,还能够实现ODM,更拥有自己的品牌,能够实现差异化竞争。

5)    “中国制造”逐渐转向“中国智造”。中国制造业能够与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和高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

6)    中国内地,尤其是中西部的制造业真正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7)    中国能够实现绿色制造,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能够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些愿景,需要以下关键成功因素:

1)    各级政府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而非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制定有利于制造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强化质量和环保监管体系,将发展制造业与节能环保结合起来;出台有利于中国本土制造业发展的产业和税收政策,改善融资环境。

2)    制造企业要真正建立全球化的视野,勇于进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商业道德水平,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3)    中国的学术界应当进行深入的反思,重视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应用科学、应用技术的研究,务实地与工业界合作,真正转化有实用价值和领先科技的成果。

4)    政府、企业在国际合作、引进外资过程中,要将真正有价值的技术留下,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引进、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

    我衷心希望,十年之后再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美好的愿景已经成为现实。中国的城市更加美丽,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的蓝天、碧野,而中国制造业,在经历又一个十年的发展之后,不仅从生产总值方面能够成为全球制造业的NO.1,而且也能够成为优秀产品的典范!

发表于: 2008-10-07 23:16 黄培 阅读(4224) 评论(12) 收藏 好文推荐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08 00:26 | 黄培 | 1楼
挑灯夜战三天,写了这篇文章。感觉写这篇文章是我的一种责任,一个心愿。衷心希望大家能够就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讨论。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08 09:22 | 【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 2楼
华工毕业的博士,踏实厚重,博学善思。像博主这样关心中国的制造业,精神可嘉。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08 10:07 | lina | 3楼
中国制造任重道远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08 10:52 | rolan | 4楼
受益菲浅,如果制造业不能良性发展,我们做制造业信息化也有一部分责任。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08 11:12 | 【匿名用户】:xd | 5楼
黄培这篇文章确实是饱含着从业者的感情期待的。中国制造,支撑了中国人强国富民,物资极大丰富的梦想,我们的大多数国民已经脱离了物资贫乏、困顿的生活状况,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多少的中国制造在服务着我们。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的确是不平衡的,既有国际最领先的航天、网络设备、芯片,也有最原始的小炼铁,小造纸,小煤窑。在地区发展方面,由于资源的差异性和生产效率的选择,东部制造和西部制造,先进制造和落后的制造并存。而我们所谓的先进,实际上更多的表现是企业利益而非社会利益最大化。从这个方面的未来走向来看,只有摆脱了对资源破坏性的开采、重视人权和环境,我们才能够赢得中国制造的美名。
而这个道路,应该也是要通过三鹿事件等诸多的磨难,并不断自我提升才能达成的。
但我相信只要维护好市场环境,在竞争中我们的中国制造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如果说中国制作相比德国,美国,日本,我们感觉始终是以牺牲环境,农民工的利益,忽视消费者的利益的情况下完成的原始积累。而我们未来更需要的是真正能负担起社会责任的中国制造。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08 18:39 | 【匿名用户】:果果 | 6楼
中国很多产品仍然缺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科技产品仍然依赖进口。

例如制造芯片的光刻机、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平板显示器的压缩芯片等。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制造行业的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制造商占领的只是低端市场,而盈利丰厚的高端市场却被国外厂商所垄断。

一台高端光刻机动辄上亿,那买这些机器的钱去创造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那利润可想而知,现在的金融危机使半导体寒冬来临,半导体制造业应如何面对?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09 16:10 | 【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 7楼
博士真是有心有志有识!
注意到博士在文章的最后提到了“商业模式创新”,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对此感兴趣的朋友,推荐您一篇文章:
《什么是商业模式?》: 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一是要思考谁是你的“利益相关者”,二是要分析这些利益相关者有什么“价值”可以交换,三是设计一个共赢的“交易结构”。 魏炜 朱武祥/文
http://www.caihuanet.com/zhuanlan/meiti/cfz/200809/t20080917_297614.shtml
昨天刚刚听了朱武祥教授关于商业模式的课,他提到北汽福田的发展,是制造业的奇迹,它的商业模式创新很有借鉴价值呀!

另外,推荐一篇文章给大家分享。
“哪些因素在掣肘企业持续竞争力”
http://www.sem.tsinghua.edu.cn/homepage/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0493&columnId=1782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12 11:21 | 心的舞台 | 8楼
中国的制造业已跨过自动化的门槛,自动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能够立竿见影,所以许多企业已开始在自动化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信息化呢?很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化是什么都不明白,又怎么舍得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的精力。所以,我个人认为,推进信息化的责任不在企业,而在于咨询行业、教育行业。如果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扶持这些行业,咨询业又积极、单独为企业服务,我想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会引来真正的春天。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14 15:34 | 【匿名用户】:Wujun | 9楼
感觉漏了一点,装备制造业和一些大型项目对制造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坐在北京-天津的城际特快上,你能感受到和谐号2代相对1代的巨大改进,而这一切发生在短短的几年内,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中国的制造业往往重视产品的成本/质量/技术/价格, 但是忽略了市场分析/法律法规/营销/人文管理 等综合能力。
站在厦门的机场,你能看到典型的中国制造业的市场营销手段:某砖机厂老板挺着肥大的肚子,站在砖机旁边的照片。
十几年来,深深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巨大变化,其中既有欣喜也有忧虑,希望未来十年能看到更多的欣喜。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15 08:50 | 【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 10楼
楼上的,那是西门子的技术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21 13:58 | 【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 11楼
楼上的,别扯蛋了。第一代是德国的技术,第2代里有很多都是自己的技术。
# re: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下)
2008-10-27 09:37 | HZ2008 | 12楼
黄博士:今年的”2008中国制造业产品创新数字化国际峰会“能否开通网上会议室,以便不能前往的爱好者也能聆听专家们的教诲。去年好像有这样的提议。谢谢

发表评论(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您尚未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