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工程师协会引进了一套MRPII软件,吹响了中国制造管理变革的号角,开启了中国制造与MRPII/ERP系统从起步、探索到成熟征程。80年代的中国,刚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铁饭碗”模式下参与市场的意识形态尚未建立,内部管理问题重重,为了解决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资金占用大等问题,企业开始寻找解决之道。但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这条探索之路无疑是坎坷的。
就技术本身而言,在上世纪40年代已经初见雏形,但在我国应用初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ERP是舶来品,水土不服给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何况它不仅仅只是个软件,更是一套管理方法,复杂程度可见一斑。那时ERP在国内没有经验可循,没有专业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认知,没有领导的重视,其结果可想而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传统管理模式遭受严峻挑战,ERP的应用开始向更多行业拓展,如航空航天、电子、制药、化工等。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创新氛围的形成,ERP在不断完善中让中国企业尝到了些许甜头,这也为ERP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弹药”。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练,ERP的应用在我国进入了稳定期,有追捧,有挞伐,有质疑,有困惑,但可以肯定的是ERP在我国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成熟,可延伸可扩展的方向还有很多,ERP创造的价值还可以更多,更好。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功能各异,五花八门的信息系统应用走进了企业,ERP似乎光芒不再,不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配,甚至是有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居然也没有。我曾经对汽配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做过调查,尽管汽车行业在我们制造企业中信息化水平算是很高的,作为其核心供应链下游企业信息化现状却还有很大的空间,特别的是ERP的普及还远未完成。归根究底,一个系统是否过时,其核心在于需求是否还在,那么纵观我国ERP发展以及应用的总体情况,ERP尚未普及成功,应用依旧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频频看到一些“后ERP时代”的说法。分析这种感觉说法,要么是认为ERP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不再是市场炒作的热点;要么是希望推销一些其它的管理信息化软件,而这些软件往往需要以ERP的应用作为基础。但是,中国制造企业远远未进入“后ERP时代”。ERP在中国的应用,远远没有实现普遍成功!ERP应用不够,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的确有很多企业已经应用了ERP的部分模块,但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ERP应用还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企业只用了一个皮毛。真正实现ERP闭环应用,做到物料、BOM、工时等基础数据准确、生产计划根据MRP和能力平衡自动生成,实现实际成本管理的企业,还是属于少数,很多企业在生产计划的制定环节是凭经验,车间生产依然是一个黑箱。
很多企业是在对ERP一知半解的背景下,上了ERP。但由于选型的问题、实施的问题,以及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方面的诸多问题,还没有全面应用ERP系统完整地支撑企业的业务发展。而且由于很多企业由单体的企业演化成集团企业,以前的ERP系统难以适应,而选择了再次实施一个扩展性和平台架构、系统功能更强大的ERP,进行“ERP的二次革命”。因此,现在就提出“后ERP时代”,盲目误导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铺摊子,无异于拔苗助长,或者建空中楼阁。另外,ERP有很强的行业特性。尤其是很多装备制造企业,采用按订单设计的企业,ERP的应用与项目管理应当紧密结合,这样的ERP应用更加复杂和艰巨。
发表于:
2015-06-24 15:47 阅读(788)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