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振学校”。辛亥革命的启蒙之篇,一百多年前的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描述了商业和教育是联系国家与民众的纽带关系。学校不振则工商难振。如果“君子述而不作”,只会注释圣人的话,而不会自己思考的人,大学教授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须是“为了思想而不是靠了思想而生活的人”。就是说知识分子,是要能够自己思考,追求思想自由,能够创造思想的人,而不是靠别人的思想而活着的人。
“文化革命”顶峰时期,当时最权威的媒体对于“科”和“学”的理解是这样的:“教理工的不会开机器,教文科的不会写文章,教农业化学的不懂得施肥料,这样的笑话不是到处都是吗?理论与实践一致的无产阶级教育制度,只能在无产阶级的直接参加下才能逐步创造出来,你们于此是一窍不通的。”如果说现在会有人认为那是一堆不可理喻的谬论,然而在那个年代,却是金科玉律。其实这或许就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是非”和“常识”之间的差别,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为一己一时之私利,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然至今有些习惯性的遗弃,其影响依然不可小觑。从小学生按照程式化要求进行作文练习开始,“创意”的萌芽就被压抑着难以自由生长;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同样以功利化的模式抑制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动力。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防线,是工程实践、技术应用更高一层次的科学依据。现在的社会希望从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就能被工作岗位所接收,其实这样的水平远远达不到被市场认可的程度,功利欲望炒热了市场温度,也左右着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发展方向。究竟是培养研究型开拓人才,还是培训相关领域的就业者,是左右学科建设的定位问题。君不见,傍个市场最热的“汽车、轮船、飞机”行业,把高等院校搞得象个“职业培训”班似的。培养“高级蓝领”确实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就要下力量抓紧抓好解决市场的供需矛盾。然而科研体系中的学科地位来之不易,虽说社会大环境下会有些“急功近利”,但轻视和忽视理论思维的基础训练,将直接影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企业家常以务实的态度关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获取眼前的利益,而科学家则关注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给予学生以理论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培养和学习,是提供技术创新知识的扎实基础训练和更深层次发展的源泉。要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占得一个先机,创新尤其重要,企业是应用和实践科技成果、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微观世界中汲取和受惠宏观调控的执行者,市场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灵活实践经验的人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就是保护和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是在为未来的成功和长久的发展在“埋单”。
“科”和“学”先得有“思”和“想”。“科学”有其自己的个性,自然不该“述而不作”,需要先得有态度。“有态度”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有态度”才能表达属于真正“科学”的真实价值和思想。
科学的进步需要人才,成为可用之才首先需要有独立的思维和思考,认识和探索“科学”的入口,多些思和想,有益!
IBM中国制造业转型之非常道博文征集大赛:核心技术突破需要学术环境转型之二
发表于:
2012-11-08 08:01 阅读(640)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