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2024年11月>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最近来访

留言簿(0)


最新评论

1. re: 回顾上海CAE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看过陆先生的>,想从事CAE行业,请问陆先生方便提供个人微信深入交流吗,如可以请电邮告知: zaixianyoujian@126.com--thomas2010
2. re: 梦中的凤凰漕
曾经看到过你发的老照片,一下子找不到了--日全食
3. re: 梦中的凤凰漕
很想看看关于澥浦的老照片--日全食
4. re: 也说“创新与创业”
网络时代  这两个字永远分不开啊  写的很好,有收获--xxdc2014
5. re: 一个喊我“大陆”的,走了
生命苦短,且行且珍惜!--胥军
6. re: 怀 念 母 亲
真的很感人,但是这篇文章描绘的“母亲”比我奶奶年纪还大,写老人的,总是让我想起我奶奶。--zhang紫娟
7. re: 平安夜,响“滴噹”
这样的活法其实很滋润,你不觉得吗!--lzj6189
8. re: 平安夜,响“滴噹”
年纪越大接受新事物的时间周期也就越长,不妨换个年轻的活法--【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匿名
9. re: “集全力办大事” PK “花小钱办大事”
陆老师说的好!互联网时代,企业被推着去改变,挑战还是机遇得看自己如何把握了!--PLM爱好者
10. re: “青椒”的向心力
是文档的格式吗?--PLM爱好者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科学 “科学”长期以来在我国都是作为 “科举之学”的略语,作为“科举仕途”的出现表示的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经世致用对于古代治国治学方式和民族心理观念的引导和培养都具有悠久传统。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结合自己的见解指导社会实践,很实在,很直接,教统治者如何治国,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儒家思想的重实用轻理性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表现为“重实用而轻学理”。中国古代“士子群习八股以得功名富贵”,现代“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方法,用时髦话讲是“急用先学”,一旦“境遇学理略有变迁,则其技不复能用,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为最不适用。”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有着巨大影响,知识分子将这种经世精神作为了自己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他们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但其中也蕴含着对理论思维认识的不足。这种不足导致对基础学科、基础理论的忽视,直接影响着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

    “科学”被近代日本学界译为英文中的“Science”,对应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就有了“知识”、“学问”的属性,具有了知识的范畴。“科学”和技术结合后的推广应用,使得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每次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引发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强大能量都会促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新的格局和新的关系,用高新技术创建新兴产业,成为新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夕阳”产业,使其形成“朝阳”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建立新兴产业,使技术、应用、服务构成可循环利用的企业群体。企业转型需要新技术、新发明作为核心技术作为支撑,尽管核心技术对于新兴产业建设并非“充分条件”,但绝对是“必要条件”,而原始创新的新技术、新发明的突破需要学术环境的转型。

    吴大猷(1907-2000)曾做过归纳“我们有机械的发明,而从未能建立抽象的动力学原则;我们的光学有凸凹镜影之观察,而未有物理光学(光波之观念);我们的数学有应用性的代数,而无逻辑演绎的几何;我们有磁石的应用,而从未达到定量性的磁作用定律;我们的哲学中心是伦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无西欧的哲学。一般言之,我们民族传统,是偏重实用的。我们有发明,有技术而没有科学。这也是清朝时期我们和西方接触败迹后,很易受西方物质文明的表面(机械,武备),而不知这些物质文明表面之下,还有科学的基础的原因。” 其实中华民族早就有“别同异,明是非”的逻辑思维法则,墨子作为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以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形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系统分明的辩学体系,与希腊的逻辑学、印度的因明学形成三足并立的格局。这位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完整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质。然而学以致“用”的思维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却不尚思辨,使得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传统习惯和时代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如果“科学”仅仅作为“科举仕途”,难免会造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滋生繁殖的土壤,在教学资源如此紧张和不均的当下,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对于今天的学术创新环境和教育体系,历史的惯性不能不引起警觉,正因为这种长期缺失所造成的潜移默化,今天谈转型就显得如此重要。

IBM中国制造业转型之非常道博文征集大赛:核心技术突破需要学术环境转型之一



发表于: 2012-11-06 08:17 阅读(856)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

发表评论(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您尚未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