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冲动或企业行为,因此其发展的过程必将成为由政府推动的职能化、社会化的一种战略布局。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知识转移的产权保障、新兴企业的自我投入能力等一些制度环境的保障,都需要在政府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和制度设计。同时培育新兴产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原先那种以项目、课题等计划安排的形式使其成为政府行为或半政府行为的做法,不仅不能形成企业良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再生产能力,而且过度的行政干预带来一系列的激励扭曲行为,使得产业创新和企业主体地位受到约束和扼杀。
转型发展战略的功亏得失,首先要基于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一致性,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目标驱动和价值取向是能否想做事、做成事的先决条件。国家是目标的制定者,也是完成目标的参与者,要让国家的目标成为社会上每个参与者的愿望,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性能价格比),使每个参与者的愿望成为体现自身价值和国家利益的共同目标,使技术、人才和资金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发挥最大潜能,这就是机制设计和机制转型的既定目标。
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动力,要让人民群众在产业建设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价值,才能迸发出创造活力。犹如“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利益需要;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切身利益,由社会进步所激发的巨大能量同样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兴产业建设不仅需要市场的“无形之手”给以磨练,也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驱动,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会有“市场失衡”的时候,事物的二个方面,仅仅依靠政府的强大资源动员能力和对市场的强力行政扶植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市场激励机制的效率提高和价格形成才能形成和实现持续增长的社会环境。环境建设“应该是注重发展阶段,关注社会公平,提供包括物质利益、价值取向、文化权益、法治环境等在内的人的发展所必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的机制设计[用破釜沉舟的决心推进科学发展[N].解放日报,2011-12-29(1).],机制设计是以充分尊重和保护所有参与者的利益,调动起每个参与者自身能量和积极性的改革为目标。培育新兴产业的各个阶段中都贯穿着众多社会组织的多层次多领域参与和共享,发挥每个参与者的作用是决定产业转型方向和成效,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标志;引导每个参与者的热情是实现产业转型愿景的基础,是改革顶层制度设计时所依据的出发点,因此选择和设计具有扎实可行的机制(规则和契约)以实现经济转型的既定目标,使已经集聚起来的知识资源和社会能量成为打破现状的“爆发点”。
产业结构转型可能会引起暂时的经济增速降低,而推动新兴产业建设则以改变增长模式作为长远转型规划,两种转型共同作用才能走出一条经济振兴之路。在经历了经济改革发展和遭遇金融危机冲击后,人们对产业转型所给予的认识和期望,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集聚起所需要的人气、共识,以及技术贮备,这是改革开放所积聚的调控红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国网.温家宝: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党员和干部应有紧迫感.[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2lianghui/2012-03/14/content_24894222.htm.]因而新兴产业建设要摆脱“屡战屡败”的怪圈,就须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的转型,而不只在“创意”类进行小修小补,两种转型互相交融相互作用才能防止“屡败屡战”的悲剧重新发生。
转型需要攻坚,光喊口号没用,口号是喊给别人听的,是给自己壮胆的。有激动可以,还得有行动。激情要转变为冷静思考和理智对应才有实际意义。
IBM中国制造业转型之非常道博文征集大赛
发表于:
2012-08-01 09:21 阅读(1161)
评论(2)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