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竞争优势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支撑与保障。新兴行业具有不同以往传统产业的新兴业态,具有鲜明的以知识技术、商业模式的领先一步而出奇制胜的时代特征。培育和发展,针对的是二种不同的目标对象:培育更多的是指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投入、组织、协调和推进,具有跨越式的产业革命,犹如“两弹一星”的成功实现,当时以“举国之力办大事”模式,并以此带动了诸多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产业体系的发展;发展则是在指现有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要素,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产品的功能和开拓新的产业链,这种由市场引导和激励的竞争机制,是传统产业升级为新兴产业的必然趋势,犹如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化,人们可以时刻感受得到其经济活动的脉络。
国资企事业占据着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位置,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关键领域和关键行业,虽然科技基础实力雄厚,面对风起云涌的竞争者,利用先进技术增强实力是自救、自强的保护行为,对此求贤如渴,同样是为了保持自身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而对于从事开辟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都是初期规模不大的高科技企业,这是个国外资本不会、也不能进入的领域,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眷顾,掌握新技术而又希望能有体现价值的舞台。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需,同时都希望得到资本的投入,以期望立于壮大之地。
其实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是单靠“钱”的投入就能壮大起来的,真正的高科技企业也不是用钱能扶植起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不是在营养液中能孵育得出的。如何合理地化钱、聪明地用钱,而不是有培育之型而无培育之魂,是每个期盼国家兴旺发达的人所关注的。能引进的技术当然都是别人认为“不要的东西该卖了”的商品,以市场换技术都换不回来的东西,用“钱”更买不回来,企业之间有经济护城河,国家之间也有政治护城河,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互利和共赢是游戏的市场规则,撇开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因素,“需求”和“供给”都是知识经济不可多得互补的“资本”元素。借用国外的例子说些事:美国的宇航太空总署、西屋公司都是具有国家属性的政府机构或标志性大公司,MSC就是依托美国宇航太空总署NASA,独霸CAE领域历尽多年,直到被反垄断法裁决;ANSYS以西屋公司为第一个商业顾客,开始其市场化进程,以兼并和资本运作坐上行业的领头交椅。这其中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以及技术引领作用,都给软件公司走向市场以最大“明星效应”的市场认可作用。国资企事业担负着攻克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重大项目中技术应用和科研突破的前沿任务,在对最新技术追求的同时,也可以给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中小型企业,为其先进技术提供效益更大化的舞台:
投资:国家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心和投入,无疑是鼓舞人心的一件大事。好大的蛋糕,毫无疑问,谁都希望能在其中分得一杯羹。支持国有企业在发展新兴产业上研究和开发,本无可非议,但商业公司用于技术改造就不要来用这类“钱”来给自己“锦上添花”了。更不要拿了政府的,只是以开个“验收会”、“鉴定会”之类就算过场,莫免太随便了些。君不见,哪个“会”不是高高兴兴结束的。不妨可以学学美帝国主义的做法,要钱可以,占你股份,除非你关门倒闭,算我看走眼认倒霉。不然的话,到时联本带利息一起还,国家保证“纳税人”的钱可以“保值、增值”,不会流失;
合作:高科技公司处于发展成长阶段,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国有企业要大力引进领先技术武装自己,不妨把自己的需要与高科技公司的能力更紧密结合起来,或许将先进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作为自己企业发展范畴内的事情,以应用中的技术进步作为考核,以股份参与形式建立更紧密联系起来。核电、大飞机发动机、高铁等等都有国家关注的项目,许多尚未攻克的技术难关需要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助其关键突破,关键的技术国外引进不了,而国内的自主技术大都处于分散的理论研究和待应用验证阶段,将其集成为商业的通用软件系统,不仅建立了发展和培育的技术进步合作平台,更做实了商业集成的开发基础。
指导:国资企事业单位担负着国家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重任,也占据着培育新型产业的有力位置。以计划经济时代的简单立项“发钱”来表现对“转型发展”态度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要在管理和指导国资企事业单位上应多化些力气、多想些创意,组织协调这支具有国有资产的队伍在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技术成果应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紧密结合的共同“赢利”和“发展”途径,既自救又自强,建立起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应用技术政策保障体系,就是对“创新发展”最大的贡献。
发表于:
2011-07-05 11:00 阅读(943)
评论(2)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