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2025年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最近来访

留言簿(0)


最新评论

1. re: 回顾上海CAE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看过陆先生的>,想从事CAE行业,请问陆先生方便提供个人微信深入交流吗,如可以请电邮告知: zaixianyoujian@126.com--thomas2010
2. re: 梦中的凤凰漕
曾经看到过你发的老照片,一下子找不到了--日全食
3. re: 梦中的凤凰漕
很想看看关于澥浦的老照片--日全食
4. re: 也说“创新与创业”
网络时代  这两个字永远分不开啊  写的很好,有收获--xxdc2014
5. re: 一个喊我“大陆”的,走了
生命苦短,且行且珍惜!--胥军
6. re: 怀 念 母 亲
真的很感人,但是这篇文章描绘的“母亲”比我奶奶年纪还大,写老人的,总是让我想起我奶奶。--zhang紫娟
7. re: 平安夜,响“滴噹”
这样的活法其实很滋润,你不觉得吗!--lzj6189
8. re: 平安夜,响“滴噹”
年纪越大接受新事物的时间周期也就越长,不妨换个年轻的活法--【匿名用户】:E-works热心网友 匿名
9. re: “集全力办大事” PK “花小钱办大事”
陆老师说的好!互联网时代,企业被推着去改变,挑战还是机遇得看自己如何把握了!--PLM爱好者
10. re: “青椒”的向心力
是文档的格式吗?--PLM爱好者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宁波人习惯称呼父亲为“阿爸”,上海人则称之为“爸爸”;宁波人称母亲为“阿姆”,上海人则称为“妈妈”。我家稍有些不同,称母亲为“姆妈”,是不是都这样,总之我们家是这样的。

阿爸姆妈辛劳养育我的一生。成家后,多了一份爸爸,也就是我岳父的爱抚,而妈妈则过世较早,我从未见过我的岳母,未喊过一声“妈妈”。

如今,四位大人中的最后一位,爸爸也走了。都走了,如今,成了没有爸妈的孩子,无群无尽的往事成了挥之不去的思念,留下的是一颗他们曾经温暖过无数人的心......

 

 

匠心温情

 

微信的朋友圈中有位搞科技管理工作的吃货,每每放上来的照片,却张张色、香、味俱佳,质感丰富,引得食欲横流,不是想炸了这屏就是想凑上去舔上一阵。然而时尚菜肴诱人,总比不上居家的可口饭菜销魂。

姆妈的“雪菜小黄鱼”和“带鱼羹”是梦中经典,能与其媲美的,也就是爸爸的“四喜烤麸”和“杭州酱鸭”了。

姆妈烧的菜,特别是配上雪里蕻咸菜,正是应了有句老话:“三天勿喝咸菜汤,两脚有点酸汪汪。”唯此为大;自从老家祖屋被拆,看到就添了些“三天喝到咸菜汤,两眼有点泪汪汪。”的味道。

爸爸的“杭州酱鸭”要比“四喜烤麸”更有韵味。记得那次我要出差去香港,时间比较长,当时孩子还小,妻子手头工作正忙,爸爸要我放心地去,临走之前在厨房里关起门,特意烧制了“杭州酱鸭”。站在他的身后,拿着勺子,围着兜布,不紧不慢、有条不紊。鸭子是已经腌过后再酱的,锅里慢火熬汁,不断淋浇鸭身,看着半锅卤水渐渐收干,满屋子袅袅烟雾,塞满了浓郁的烤干后微微脆香味。汁是熬的,水是收的,正是这个时候,正正切切的会感受到,只有家里锅里碗里的饭菜才是真切的。

记得有一次过年,丰盛的一桌菜。那是个物质贫瘠的时代,大荤蛋类是根据家庭人口多少配给,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爸爸的炒、煎、烹、炸、溜,满满一桌琳琅满目,全家依然喜气洋洋。“杭州酱鸭”自然是没有的,但有“蹄髈”和“大鱼”,其实有些菜是作为当家菜放在桌上,供着不动待以后有客人来时再次上桌的。爸爸一声“来!来!来!”,我愣愣的伸出筷子,下了第一刀。呜呼哀哉,就是这一筷,几乎坏了全家的一个整新年“贡品”。

自从爸爸年岁大了,不再做菜后,总想能买到差不多水准的那份“四喜烤麸”和“杭州酱鸭”,让他也能时常换换口味,添些滋味。从普通的熟食店到知名的餐馆,换了几家都从不及当初的味道,不是干如柴爿,就是脂像肥皂,甩掉几条横马路,自然都不可同等而言。我也很想学着烧烧煮煮,可至今没有拿得出手的本事可以烧出像样的菜肴,甚是无语。

……

匠心温情。“每个人被命运碾压的疼痛感是一样的,对生活的无可奈何也是一样的。”一个“出生于殷实的工商业者家庭”的人要转变成为熟悉“买汰烧”的当家男人,这份责任和匠心,才足以使得这位有当担的男人成为行手理家。正是这份忍受黑暗的态度和迎接阳光的姿态,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温暖了周围的世界。

 

 

 

人心見性

 

普通百姓,对人对事,心里都会有一杆秤,孰对孰错,孰轻孰重,长此以往,就能见到或感觉到其真性情,只是深浅不同而已。真应了一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禅宗悟道也说“明心见性”,只是难易不同,前后差异。

谓朋友。爸爸喜欢足球,年轻时球踢得好,退休在家多年依然有人掂记着相邀球场上见。与爸爸聊足球是件愉快的事情,上海滩的旧事轶闻,国内的名将好“脚”,都在其中。别人认可他的球技,更喜欢他的“球品”,依爸爸的话是“喂球”的时机和“接球”的站位,给朋友创造进攻的机会,帮助朋友解脱纠缠的烦恼,恰到好处,当然需要大智慧,不经意间形成的集体意识和默契配合,彼此之间成就了从好“球友”到几十年来往不断的好朋友。

爸爸是个性情中人。朋友多,常惦记又不愿打搅他们,就时常翻翻记着他们地址电话的小本子,时常看看。或许爸爸自己知道,但我们都不会想到,还有一位自行车棚的外来管理员,虽没有时间能参加大殓,但送来二百元钱。这笔钱,对于这位朋友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谓父亲。对于孩子们的喜欢和爱护,是放手而不放纵,在实实在在的经历中让人慢慢自己去领悟。对于自己,则忍辱负重,并且隐忍不发。

“大革文化命”期间,常被“**派”抓去批斗,经常是通宵不能归。孩子还小,手足无措时,记得爸爸临走时交代“如果不能回家,日历牌后面写了地址,找人去试试”。隔壁邻居是位当年与王孝和一起闹“工潮”的厂长,仗义执言,帮着找回爸爸。回到家里,安顿好孩子,爸爸独自背对镜子,脱下衣服,只见淤青鞭痕条条,偷看的孩子被吓得心殒胆落,不敢吱声。以后,爸爸也从未在大家面前提及过自己当时所受的经历。

谓同事。“大革文化命”中有不少人因为“保皇”而受到牵连,编造出莫无须的罪名,爸爸会把责任尽力揽在自己身上,而不让他的学生和老师再去“赴汤蹈火”。这些同事和学生都没有忘记爸爸那时的“所作所为”,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望,当得知生病时,有的学生会在回国探亲间隙,甚至会烧几个可口小菜来病房看望。学校班子换了几届,每届领导都从不间断,这次得知爸爸去世,家里慰问、大殓告别都是七八个领导集体出席。此景此情,使得我们全家都感激不已。

令我对爸爸更深了解的,是对待曾经最看好的“培养对象”,以后又是最起劲“反戈一击”得意学生的态度。当时,学校里的师生都不愿理睬这位老师,甚至连爸爸的新住址都不告诉他。不知从何打听到的,有一天他独自一人来见,爸爸接待了,和言细语,以后还劝别的同事能够接纳他。然而每一次,他都有意避开人群,每年都会独自来看望爸爸几次。以后,仕途正渐入佳境的他,突然转而从事学术教学。或许是天资聪明勤奋,很快就成了名牌大学的教授。最近的几年,这位老师还带着自己的儿子来看望爸爸,好奇心使我也很想能碰碰这位老师,但都没有这个机会。最近的一次,我到时,他和他的儿子刚离开。

“带他的儿子来看你,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啊。”

没有回答我的“无厘头”调侃,半晌以后,爸爸说了一句。

“总不能让他儿子也搞‘文化革命’,孙子去‘上山下乡’啊!”

… …

 

人心見性。芸芸众生,最不可测的是人心,深不见底,最可信的也是人心,只要打开一条缝隙,打开“心扉”,就能照亮心房的每个角落。快乐的人充分享受自己已有的东西,开放的人充满喜气、朝气,越来越会让人觉有光明,越来越让人觉得此人谦和、可敬和仁慈。

 

初心不改

 

阿爸从小出门谋生,也算是个见多识广,阅人众多的人,可谈起爸爸却神情严肃,肃然起敬,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中的***”:阿爸决心戒烟多次,总免不了依依不舍难以断绝,哪怕吸不动时也要留一根“玩玩”,可爸爸说要戒烟就一次彻底了断,没有回潮记录;爸爸风华正茂时失去妻子,既做爹又做妈,五十年的日日夜夜,一个人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成人成材;国家有难时,阿爸当时也提出过,到江西去支援建设,区领导来做了工作后不了了之,而爸爸主动给自己减了工资收入,“结结棍棍”“实实在在”的革了自己的命……

与爸爸聊天是件蛮开心的事情,聊曾经的过去,聊现在的未来:在东吴大学读书时参加组织搞学生运动的故事,解放前夕接到组织通知到外面躲藏的经历,听第一任财税局局长顾准报告所理解的市场经济理论……

可这么早参加组织,“扛着脑袋闹革命”,可如今为什么不是“离休干部”?当时确有几位已经身居高位的曾经“战友”,为爸爸出来说话,还出过证明。但爸爸当时忙乎组织安排他的“公私合营”、“教书育人”等不同领导岗位工作,忙得不亦乐乎,争取“革命工作年限”的事情总不上心。退休后,有位在爸爸当时外面躲“国民党”追捕时来寻过、后来却不多来往的“同学”来找他,这位如今的离休干部要写“回忆录”,希望提供当时“学生运动”的故事。或许来了几次都没有拿到满意的书面材料,以后就不再来了,听到这里,我有些“幸灾乐祸”。

“当时你‘迓脱’(躲起来),他来寻你,真的找到了,是否会把你卖掉!”,爸爸仰头看看天花板,只是侧身笑了一笑。

“当时干嘛要起来**啊?”“腐败、独裁”

“后来怎么不去讲清楚,争取一把呢”,没有回答,不置可否。

“那你们**当时是想要达到啥目的”“让每个人都能过一样的好日子”

……

初心不改。或许在遇到不便、困难的时候,爸爸也会有羡慕“离休干部”待遇的时候,但他不会为之刻意去述说、去要求,这不是他的性格使然。以前没有违心,以后没有后悔,用这样一种方式活着,活出了精彩、活出了敬重。不改初心,方得始终。

 

 

真心不变

与爸爸的聊天,轻松无拘谨,时常无边无际。去年年底的一天,爸爸坐在床边,忽然神情严肃起来,问我“鳏”字认识吗,“guān”,还在手心比划着,知道是啥意思吗?我点点头,低下头轻轻说了“知道”,眼睛不敢直视。“guān,鳏夫”,重复了一遍,沉默片刻,爸爸把话题又慢慢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独自相守半个世纪,爸爸的一生真不容易。当年“大革文化命”刚起时,妈妈就被无休止的批斗,耽误了治病的时机。住院期间,爸爸也被学校的“**派”作为“当权派”揪出来天天被“运动”。那段时间,白天在学校里上台被“批斗”,晚上到医院护理妈妈陪夜,乘其睡熟间隙,躲到洗手间写“认罪书”。如此,妈妈终因没有扛过这年头的无群尽折腾而留下四个未成年的孩子过世了,中年丧妻的爸爸从那个时候起,既当爸又当妈,如今一转眼,含辛茹苦的日子走过了五十年。

听爸爸的同事、学生和好友说起过爸爸独自走过得那段日子,有人说是为了四个孩子,可孩子已经成大后,依旧不为所动;听邻居街坊的大妈小叔说起过爸爸独自撑过来的那段日子,更有人直接说“这方圆几个街道,寻不出这样的好人,男人中的男人!”……

一个“鳏”字,何其沉痛、深重。爸爸和妈妈是同学,大学里的同学,先后一起参加“革命”,谁知横遭变故,爸爸留下来独自抚育了四个孩子,相守了半个世纪,这份感情这份承诺,何其默默,汝书汗青。

真心不变。“世界上最动人的情话不是 I love you  而是:I have always been with you (我一直在)。”人生中的一个冲动、一份激情,换来的一句承诺,能成为永恒,那就是要走完必须走的路的开始。有的路,一个人走时,不是孤独,而是守望,更是担当……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爱相守的过程:相遇随意,相识随缘,相知随心,相恋随性,相爱随形,相守随愿。相遇是一缘分,而相守50年渡过余生,说一个“鳏”字,是爸爸在思念妈妈了。

如今驾鹤西去,结束了整整半个世纪彼此天上人间的相望、相守,是他们半个世纪后相聚的日子。

 

 

发表于: 2017-03-12 09:40 阅读(1446)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

发表评论(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您尚未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