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河湖交错。有水处总会有螺蛳,炒螺蛳在江南一带,那就是一道普普通通的菜。
烧“炒螺蛳”我是外行,吃“炒螺蛳”也不能算是行家里手,但这个是小时候老家所常有的菜,夹带有姆妈烧出来的那个味,喜欢。
简单的说,吃螺蛳讲究三声:“嘬嘬”“嗦嗦”和“吮吮”。先要“嘬嘬”,“嘬嘬”连壳带汤沾上的浓味,汤的味道,或许“清香”或是“浓酱”,汤汁粘稠入味,此刻正好品味螺蛳汤汁的鲜美滋润;其次再来“嗦嗦”,“嗦嗦”被带盖遮掩的肉,“半遮琵琶半遮面”,“嗦”到壳里的肉得用巧劲,力气的大小是个技术活,头尾分离,分寸得拿捏准确;最后再来个“吮吮”,壳连盖带尾吐出,得用手把螺蛳壳接住,免得壳在桌子上乱跳,此时,口中有螺蛳肉的鲜美,手上还沾有汤汁的余味,享享吮指难忘的舌尖诱惑。
人到西塘,自然不能少了尝尝当地的这道“炒螺蛳”。
到西塘的当天傍晚,早早寻到西塘的这家饭馆,窗外临水枕河,门前小桥人家,这是一家旅游攻略时就向往、认定的典型建筑。点完三样菜,看看窗外的游船、行人、街道,很是享受。饭馆里人还少,我们都还不饿,只是一种“发呆”就好。待到菜来了,发觉三样菜都是凉的,老伴本来就不想吃,只是陪我进来坐坐。无奈,“炒螺蛳”是不能再去热的,不然就会老得咬不动、变味,其余二样,送进去不久,送出来依然如故,感觉更有些不妙。出门在外,少惹动静为好,就草草“埋单”收心出门。名不副实。
将要离开西塘的那天中午,漫无目的地的闲逛。路过长廊下“河畔人家”饭馆门口,一位老太太守着“十元三样”小吃摊,老伴喜欢吃这类食品,况且是一位老人,掏钱买了。刚要走,老太说:我家的菜很好的,吃饭吧!这个合我心意,进门坐下,点了“炒螺蛳”和其他。老板是家本地人,不嫌我点的少,热情依旧。端上来时,热气腾腾,味道还算是正,带着那个原本想要的回味。“嘬嘬”“嗦嗦”“吮吮”,不紧不慢,一边看门外熙熙攘攘的游客,一边看长廊外晃晃荡荡的乌篷船。心情悠悠哉哉,时光悠悠忽忽,饭馆都空了,老板依然不赶不怨,淳朴地道的当地民风。结账时,一盆“炒螺蛳”的价格不及大店的三分之一。物有所值。
或许人心不古,或许古道热肠,只要时光在流逝,人就自然越来越老。
老房子越来越少,老味道越来越淡,或许只有路走得越来越远,心胸才会变得越来越宽广,才会以越来越宽松的心态直面变老。
发表于:
2017-02-10 21:23 阅读(549)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