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饼还是陷阱?------评吉利收购沃尔沃
文/王易见
中国的汽车业这两年有了“扬眉吐气”的迹象,吉利、比亚迪、奇瑞这几个品牌近年来在国内老百姓心目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销量逐步攀升的同时,这些国内汽车巨头也开始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走向海外,似乎预示着国内汽车业开始摆脱萎靡,走向辉煌?
前两天曝光的一条新闻------吉利收购沃尔沃,也许更能诠释国内汽车业的成长。不过,同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比,我选择更理性的来看待这种交易。吉利收购沃尔沃甚至让我想起了腾中收购悍马,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成功而后者失败,相同的地方在于无论是沃尔沃还是悍马,都是别人急于甩掉的包袱,因为他们不仅不能贡献利润,而且还造成亏损。你想想,外国人如果能玩儿转它就不可能卖给你了,外国人都玩儿不转的东西你接手能有好果子吃么?
其实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沃尔沃都已经气数已尽,沃尔沃轿车公司连续4年亏损额超过300亿美元,财务指标相当不好,在无法扭亏为盈的情况下,只能转手出让。也许让沃尔沃想不到的是,接手的企业是一家仅仅在中国小有名气而在国外几乎名不见经传的汽车企业。你想想,一个气数已尽,但好歹还有点名气的品牌,为什么甘于被一个不太有名气的品牌收购?
对吉利而言,这仍然是一个可以炒作的热点,至少,吉利可以说这是它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提升自身品牌、技术、质量的一个机会,同时,吉利也不会多考虑这宗交易未来究竟如何演绎下去。这种“避重就轻”的手法在资本市场尤其常见------回避不利因素,突出有利因素。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中也一样,大部分人看到的仅仅是有利的方面,忽视了这宗收购究竟能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
18亿美元,这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代价,18亿美元对一个世界级品牌的汽车企业,似乎并不算昂贵。奔驰的品牌是多少,宝马的品牌是多少,一经对比,你也许会觉得吉利捡了个大便宜。
不过,沃尔沃的市场表现让人大跌眼镜,沃尔沃宣称其长处为安全性,但安全性并非用户选择的唯一因素,在外观、性能、内饰方面,沃尔沃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有人说沃尔沃的车型普遍太丑,也有人说他没什么亮点,缺乏创新,等等。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无法做到出类拔萃,仅仅凭标志上斜着的安全带,显然是难以取悦于用户的。
笔者曾看过一个有关汽车市场份额的报表,其中显示在2009年9月,沃尔沃某车型的单月销量不足一千台,这样的成绩,怎么和奥迪、本田等品牌相抗衡?因此,对此次收购,究竟是18亿的馅饼还是18亿的陷阱,就不好说了。
我的博友群:82190273 74557790(已满)
联系方式:
QQ 543415188
MSN feitianhanxue@hotmail.com
Email feitianhanxue@126.com
发表于:
2010-03-31 10:29 王易见 阅读(507)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