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采购业绩的考核中有一个KPI(关键业绩指标)就是OTD-On Time Delivery(及时交货率), 该指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考核供应商按照采购订单(PO)的要求,能够做到的及时交货情况以及采购管理人员对供应商的控制业绩。通常情况下,该指标的定义为-n天/+n天,意思是说只要供应商的交货在PO计划的交货期,如2005年3月18日,之前n天或者之后n天都算100%的及时交货(数量必须是PO规定的数量或者在允许的范围内)。
然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只是关心供应商晚到货的情况,也就是说晚到不可以,而早到货,即使超出规定的-n天,他们不但不认为供应商没有做到100%的OTD,反而鼓励供应商早交货!原因是他们在给供应商计算AP(应付款)时,规定的AP期限是以实际收进ERP系统的时间为基准而不是以到货时间为准,也就是说你货到了,我只要不望ERP系统里面输入,我就可以推后给你算应该付款的时间,我反而可以得到什么时候要货就什么时候有的主动权!有人称之为“变相的VMI”-似乎这样对自己很有好处。
然而你仔细考虑一下,你就会发现,其实你没有赚到便宜!
第一、 无计划的早到货降低了计划本身的灵活性。
我们知道无论是MRP还是JIT本身,都在极力主张一个“正确的物料在正确的时间到达正确的地点”的问题,而无计划的早到货本身就破坏了这种要求。如果你的客户突然要求你推后交货怎么办?按照MRP的逻辑,成品的交货、生产要推后了,你的原材料到货就应该有计划地推后,而如果你的供应商们在你的纵容下总是喜欢提前交货,你可能就会在无形中丧失很多重新计划成功的机会(Success rate of Reschedule), 而这往往是原材料库存控制的一个关键所在。
第二、 无计划的早到货导致仓储管理工作的混乱。
做为仓储管理本身,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一个是库存数据的准确性,一个就是定制管理(也是5S的一个根本要求)。这里的库存数据准确性不仅仅是指已经入库的物料库存数据,而且还包括待检区、IQC等“库存”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在仓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大量的提前到货会严重地打乱仓储管理本身的计划,很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待检区物料来料情况失控,导致计划员追采购员,采购员追供应商,结果转了一大圈才发现物料已经到了收货仓库的可笑局面。至于定制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是谈不上的!由此而引发的短缺、用错物料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 可能导致企业本身的信誉问题:由于你可以在收到物料之后不入库(入系
统),时间长了,供应商反而可能认为你是在故意这么做,特别是在在你企业经营出现现金紧张的时候,很容易让供应商怀疑你这么做的动机问题-他们甚至可以怀疑你即使把他们的物料用完了,你还没有在系统里面做收货处理,目的就是拖延付款。从整个企业运营角度,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你在客观上损害供应商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声誉。
本人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不是仅仅去探讨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确发现国内的很多公司不是在“照章办事”,而是自在以为聪明,通过种种手段有意无意地在拖延对供应商的付款。从长远的角度上讲,这是在损人而又不利己。究其根源,有两个原因:
第一、 企业经营的确出现了问题,但为什么出现了问题,问题的发生是否与有意无意拖延供应商的货款有关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二、 一种狭隘的财务观点在作怪 - 总觉得不知道我们的供应商赚了我们多少钱,说白了,有点“迫害狂”的思维习惯;
需求与供应链管理一定是个双赢乃至多赢的概念,不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供应链管理,也就没有真正的(制造业)运营管理了。
2005年6月发表于《国际商报》
发表于:
2007-03-10 12:11 Johnchengbj 阅读(1318)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