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庄子》中这位用瓦罐浇水的老伯之所以坚持不用吊桶并拒绝子贡的建议,是认定“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在他看来“机械就是罪过”,机心会污染本心使其“纯白不备”。不难理解,这里老伯的看法其实也是庄子的观点。
尽管庄子不断提示我们不要依赖机械,我们却始终没人把庄子的话当一回事,一直被欲望驱使着在技术的路径上迅跑,从石器时代、冷铁时代、蒸汽机时代转瞬间又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当我们每天沉浸在互联网上或者享受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自我的消失——我们的体能和智能正在被机器夺走。由于我们越来越依赖机械使得我们身体的感受能力和体能逐渐消失,连走路跑步这些最基本的功能都几乎成了奢侈品和少数人的权利。人工智能更是如此,除了少数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几个“超人”还有能力和资格思考(操控)这个世界之外,我们的大多数所谓“平庸之人”其实连思考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些“平庸之人”被绑在机械上或者说将机械植入了人的身心之中从而成为“机器人”。我这里想说的“机器人”其实不是指单纯的机器,而是人和机器的复合体,也就是机器+人。正是由于机器和人的合成使得我们变得“纯白不备”了。虽然人工智能如火如荼,我想人工智能的最终结局一定是把我们自己变成“纯白不备”的“机器人”,而不是给机器赋予智能。尽管有关人工智能道德伦理的讨论已经沸沸扬扬,但如果只是给机器赋予智能的话,那其实是不需要太担心的,毕竟拥有智能的机器还是机器,而机器是不受人类的道德伦理约束的,也不受人类社会的各种法律的保护,可以生产也可以报废,就算机器取代了人的工作或者机器的“智力”远远“超过”了我们,也还只是机器的能力问题,就像汽车跑得比人快起重机的力量比人大一样。然而“纯白不备”的机器人就大不相同,因为他是人和机器的复合体,你再也无法说他是机器而不是人了,以现有的人类学定义,这样的“机器人”是一定要遵守人类的道德伦理的,也受现有法律的保护。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现有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框架都是针对生物人制定的,可怕的是人类一旦具有了机器的属性便很容易或者必然要打破人类传统的道德伦理框架,人类的机心难题就成了我们最大的难题。
这个难题是否有解?如何解?这正是人类的焦虑所在。期待答案!
发表于:
2019-02-25 14:50 阅读(229)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