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初叶德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阿德贝尔特·封·沙米索在小说《出卖影子的人》中讲述了主人公史勒密为了得到用之不竭的钱袋把影子卖给魔鬼的荒诞故事。史勒密虽然有了钱,却失去了一切幸福,终日忧心忡忡,不敢见到阳光,因为他没有影子。最后他宁愿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影子赎回来。“影子”在小说中成为了“人格”的象征。
今天我们在嘲笑史勒密的同时,我们也正在“让渡”我们比“影子”更为宝贵的东西——“隐私”,我们正在做着史勒密一样的“蠢事”。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意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便产生了隐私。
《诗·小雅·大田》:“有濞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等到有一天,你真做了坏事……心里刻刻担惊害怕,怕有人揭穿隐私,翻出底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现在郭鹏一提,仿佛给人揭露了隐私,怕有人说出来,对她不利。”可见无论何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不愿人知的私事和保护隐私的要求,没了“隐私”比没有“影子”一定还要痛苦不堪。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让渡“隐私”的时代。……
智能手机会记录你的位置和通话;
信用卡公司会记录你的消费行为;
税务局会追踪你的财务状况;
电子商务平台会记录你的购买行为;
社交媒体会记录你的交往记录;
cookie会记录你的上网历史,并据此推送广告给你;……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雁过留声,水过无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恐怕连思想也要留下痕迹,就像奥威尔在《1984》中说的,“老大哥在看着你。”。王尔德曾说:“一个人应该永远保持一点神秘感”。但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终于无处藏身了。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全面“监控”的状态中,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为那些不知身在何处的“采集者”提供“数据”,此时“采集者”俨然已经把我们的“数据”作为宝贵的“生产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加工,然后把由我们的“数据”生产出来的“产品”再回馈给我们——赚取我们的钱财并控制我们的行为。
我们已经感受到“让渡”的代价了。手机里可以听到一个陌生的声音像老朋友一样说出你的名字;网页上会弹出你正在找寻的商品的广告;购物网站上会根据你的购买倾向让你看到你喜欢的商品;就连新闻都是专门为你定制的“伪新闻”。……我们惊悚地发现,我们已经身不由己了,我们被“操控”了,我们失去了人类引以为自豪的“自由的意志”。
凡事皆有代价。信息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剥夺了我们的“自由”。我们要珍惜我们的“隐私”,不要轻易“让渡”。
发表于:
2018-11-15 21:40 阅读(661)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