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企业的基本需求
工业企业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其共同特征是“买入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转化为产成品,卖出产成品”。因此工业企业都需要解决“生产什么?需要购买什么?如何组织生产?如何控制产品质量?”
二、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共同要求
企业的信息化应满足企业的需求。但信息化不能决定企业可以生产什么,这是由市场决定的。当销售部门根据市场信息给出销售预测或销售订单后,通过信息化手段,企业应有明确指示如何组织材料,如何安排生产,如何控制产品质量
三、国内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国内的企业信息化大约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财务电算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绝大多数企业的账务都转为使用财务软件进行处理
财务电算化就是模拟手工记账,把业务凭证录入财务软件中,从而实现电脑记账及用电脑生成财务报表。
由于财务电算化的成功,很多软件企业,特别是开发财务软件的企业,决定复制财务电算化的成功模式,用于信息化企业其他业务,这就是目前国内主流的“ERP”的由来。
但这种复制并不成功。因为财务是“事后诸葛亮”,在业务发生后才需要记账。而业务需要的是“事前决策、事中指示与控制、事后追溯”,其结果就是这些“ERP”变成了记录工具,如经常会提出要求,“在业务发生后的30分钟,最迟1小时内,录入系统”!因为是记录工具,对具体业务的处理几乎没有帮助,而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要抽出时间录入这些已经处理完的业务数据,数据录入不及时是可以理解的,而数据没有及时录入,必然导致这些“ERP”逐渐失去参考价值,被迫放弃,导致“ERP ”失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的主流“ERP”失败率高达90%以上了。
四、如何满足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做到“事前决策、事中指示与控制、事后追溯”?
达到“事前决策、事中指示与控制、事后追溯”并不容易!比如我们要知道未来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才能决定购买什么原材料,购买多少,才能决定如何安排产品生产。而未来需要什么,是通过MRP运算得到的,因此MRP的正确性是生产企业“事前决策”的基础。
MRP相当于企业计划人员,要同时考虑销售需求、库存、在途采购及在制生产,自动计算出未来一段时间的物料需求数据。助友的U3ERP用了10年才做到MRP100%准确,因此才可以替代人工物料计算,才不会出现计划原因的缺料。
而“事中指示与控制”就是用信息流指导、约束物流。比如采购单入库时,U3ERP自动给出应该入库什么物料,下单数量及未交数量是多少,本次应入库多少等,这是指导,若库管员把本次入库数量修改了,如从100修改为10000,这时U3ERP会提示,并拒绝执行,这就是约束了。
再举一例,在U3ERP的工序完工录入模块中,会指示当前加工件的什么工序可以加工,并给出可加工的数量,这是指导了;但若设置了该工序需要完工后检验,则下道工序是否可进行加工,可加工的数量是多少,这些需要在当前工序检验后才能确定,在此之前,是不允许提交下道工序的完工数量,这就是约束了。
“事后追溯”,就是当出现问题时,要非常方便的找到有关的细节。比如在U3ERP中,我们可以通过追溯功能,知道任何一款产品,其每个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加工人员,检验情况,及具体的检验人员,并可追溯到涉及的每种原材料的供应商,及物料批次
五、关于财务软件的特别说明
财务虽然是“事后诸葛亮”,但并不是说财务不重要,财务是对外的窗口,每月需要报税,没有财务是不行的。还有成本方面,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很多决策依据,这在宏观层面非常有帮助(问题是,有多少企业的产品成本是清晰的?这也是使用财务类型的“ERP”头疼的问题之一)。但对具体的细节,如是否需要购买某种原材料,购买的数量是多少,什么时间应该到货,对于这样的问题,财务类型的软件就无能为力了。但这是ERP的强项,是ERP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
发表于:
2015-04-10 11:13 阅读(1158)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