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冷思考,国内现状
本文标签: 信息化 思考 

国内的企业信息化大约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财务电算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都转为使用财务软件进行处理

 

财务电算化就是模拟手工记账,把业务凭证录入财务软件中,从而实现电脑记账及用电脑生成财务报表。

 

由于财务电算化的成功,很多软件企业,特别是开发财务软件的企业,决定复制财务电算化的成功模式,用于信息化企业其他业务,这就是目前国内主流的“ERP”的由来。

 

但这种复制并不成功。因为财务是“事后诸葛亮”,在业务发生后才需要记账,而业务需要的是“事前决策、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后果就是,这些“ERP”变成了记录工具,如经常会提出要求,“在业务发生后的30分钟,最迟1小时内,录入系统”!因为是记录工具,对具体业务的处理几乎没有帮助,而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要抽出时间录入这些已经处理完的业务数据,数据录入不及时是可以理解的,而数据没有及时录入,必然导致“ERP”逐渐失去参考价值,被迫放弃,导致“ERP ”失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的主流“ERP”失败率高达90%以上了

 

我在10年前曾经参加过一个研讨会,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因为主讲嘉宾是崔晓阳,所以就写了一篇文章,“与崔晓阳先生探讨一下ERP”,现在百度还可以搜索到

    

发表于: 2015-03-24 10:24 阅读(1435)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发表评论(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您尚未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