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某业内朋友聊天的时,总结了目前企业实施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十重、十轻”,特记录如下,共勉之。
1. 重选型、轻规划
目前企业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也理解了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供应商的重要性,因此非常重视选型环节(但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有些企业将“超女”的办法引入到了的信息化的选型过程中:先海选、再初筛、再8进5、5进3、3进2、2进1,甚至迫于各方压力,还有“复活”环节……
令人眼花缭乱,一个选型周期拖上半年,甚至是一年,劳民伤财不说,最为关键的是到了最后选型者已经迷失了最初选型所设定的标准,就像超女中的大嘴评委们,也变成了Show的重要一环了,大家一起Enjoying.
但是缺乏对于自身信息化需求的合理规划,更不要说如何同企业的发展战略、核心业务流程相结合了。
2. 重建设、轻深化
企业在信息化实施之初,轰轰烈烈,全员动员,但一旦系统上线后,就偃旗息鼓,IT部门变成了一个维护服务部门,其工作的重心以不“宕机”为工作的目标。而信息化的特点是,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去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实现不断提升,方可将系统的效用发挥到一定的高度。
据国外某市场分析公司分析显示:大型的管理信息化系统,企业真正用到功能的不到40%。
但是企业还在整天抱怨这个没有、那个不行,应该买***、实施***,而不是考虑如何在现有的系统中进行深化应用。
3. 重操作培训、轻理念引导
信息化培训,尤其是理念的培训,往往在信息化实施之前或实施之初,企业会组织大规模的培训,但实施过程中,或实施完成后,培训的重点就停留在软件操作的培训上。
殊不知,系统实施之前进行的理念培训给企业员工感性的认识,但系统实施完成后,尤其在使用过程中建立了理性的认识,如果此刻加强理念的引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时候我非常羡慕6西格玛体系在企业中的贯彻体系,做得好的企业基本上是天天有优化、月月有培训、年年有考核,但反观我们的信息化实施,PDCA的循环的体系去哪了?
4. 重验收、轻评估
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验收,也即是通常所说的“上线”,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软件公司(实施公司)都非常重视,但上线后的系统评估,就缺乏体系。
我非常同意陈启申老师的说法,“上线”是IT行业特有的名词,在其它行业都是“下线”,为什么叫“上线”,是完成了软件公司与企业之间的交割环节,完成了项目经理对项目的交割,也即系统可以运行了,但是作为信息化这仅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让信息化的效益凸显,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6西格玛的实施可以得到稳步持续的推进,无外乎其有显示的效益表现出来。那么作为IT人员,在系统上线后,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将IT的显示效益变现出来(而不是像祥林嫂式的念叨:你看现在只要断电1个小时,这个企业就会打乱,这就是IT的作用。)
这不是为了“争功要利”,而是要实现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5. 重拿来、轻创新
企业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拿来主义”,充分借鉴国际最佳实践,行业标杆,为此会经常进行调研考察。同时会强调自己的个性需求。
但系统上线后,就缺乏了创新的动力,参观少了、交流少了,甚至“坐井观天、孤芳自赏”更谈不上创新的挖掘。
记得我主持的e-works举办的某管理信息化峰会的圆桌讨论上,谈到“深化”应有的最大瓶颈问题时,有专家指出,“心态”,有深化应用和创新应用的心态。
6. 重内、轻外
目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更多的实施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如ERP、PDM等,但企业间的系统应用得比较少,如SCM、第三方采购平台,CRM、协同研发等。
当然这同整个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但也同企业的战略眼光有一定的关系。
我曾经在《关于企业降低成本的思考》(http://blog.e-works.net.cn/12573/articles/20389.html)谈过一个观点:成本降低的关键在于效率的提升,那么企业在提升效率方面,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除了将眼光向“内”之外,更为关键的是眼光要向“外”,即除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外,还要在供应链环节上下功夫,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经过前一轮的竞争,企业内部提升是相对有限,但在供应链上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信息化的实施也是同样的道理!
除了以上的六点之外,还有:重功能、轻流程;重单元、轻集成;重数据、轻制度;重IT、轻业务等,因为比较容易理解,就不再啰嗦了。
也希望各位能将你的体会通过“重”、“轻”的表现方式,分享给更多的同业者。
发表于:
2009-08-23 09:59 李翔 阅读(1529)
评论(2)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
网站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