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一个台湾人在分析台湾制造业与大陆制作业的竞争优势分析时,提到了关于人才的竞争,深有感触:其说:
大陆人才济济,竞争相对激烈,不过在强调技术与实务的制造业来说,台湾可言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大陆人才在理论上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学校的培育方面强调在学理上的认知,反之台湾较注重在技术与经验上的培养,对台湾来说反而是一项极大的竞争优势。目前台湾在学校方面与产业届的互动就相当良好,让学生不仅有学理上的知识,更拥有实务上的技术操作经验,这也是台湾能超越大陆的优势之一。
我不知道我们高校的老师们看了后不知做什么感想,但我很沉痛!
中国要走“制造业强国”的梦想还是得从人才做起,但这种人才不是试卷中的人才,更不是论文中的人才,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人才,可谓“人才兴而行业兴”!
发表于:
2006-12-14 11:50 李翔 阅读(13628)
评论(44) 收藏 好文推荐
评论列表
国内大陆企业似乎很强调学历及学习背景,这侧面折射出了大陆企业的管理问题及高效教学水平问题,一个本科毕业生辛辛苦苦地当上了研究生,当他/她毕业后其同学可能走向了管理岗位,可他/她还在为一个好的岗位发愁,这里虽然有除专业素质之外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及经验问题,这种现象或次类问题在大规模招收研究生的形式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另外说到企业管理问题,现在的搞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包括招聘经理和人事经理,无论在人才招聘条件还是人才筛选过程中都体现了不是很务实或忽视了人才的合适性原则,造成人才乱费及企业成本的低效率,记得8年前在一本经济学书里的一个观点:企业里真正干活的并在企业担任中间力量的员工有大专本科学历就可以了。
以上观点只代表个人意见。
的确是这样,又道了每年找工作的高峰,看着满怀憧憬的学生们一次次碰壁后的沮丧(尤其是很多高学历的,据说研究生成为最难找工作的,武汉的一般高校的研究生的期望值已经降到了2000,我不知道其他地区的如何?),再看看含辛茹苦的父母们,我的心中总不是滋味。
学校占地广了,马路宽了,房子高了,车子多了,就是老百姓的怨言多了!
老师教授评了,腰包鼓了,脾气大了,就是教学水平差了!
学生证书拿了,游戏打了,朋友谈了,父母的钱刮光了,就是没有学到生存的本事!
科研经费中饱私囊了,人脉搭好了,评审过了,论文发表了,成果有了,奖也获了,就是没有效益了!
教育是个系统问题,倒底是市场化给教育带来的是好还是坏难以一言说明。不改革无法承受市场化的冲击,改革了却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此外,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也是遗留已久的,中国的小朋友上课要规定姿势,不允许随便讲话;美国的学生可以随意在课堂上发言,对于创新的鼓励、对于自我表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和学校负责招生和就业的老师接触过程中,发现现在很多大学已经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上开始了逐步的变化,但对于中小学教育感觉变化没有这么大,从小就把个性磨灭了,长大了恐怕很难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谈起人才培养不由得想起几起同大学的交往故事:
1) 1994年前后一次在合肥讲课,一个大学的管理系邀请我们顺便到学校去给同学讲讲MRP II。进了教室,坐得满满的,年轻人对信息化一定很感兴趣。于是问:“大家最想知道的是哪些问题?”
下面齐声高呼:“赚钱……!”。真是绝倒!
2) 2006年,一位广州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要写论文,发电子邮件给我征求意见。这位研究生说是看了《ERP——从内部集成起步》知道我的邮箱地址的,他的题目是关于ERP II的评论。但是我发现他用的地址并不是印在《起步》中的地址,如果他想知道我对ERP II的观点,《起步》里已经用了相当篇幅进行过讨论。因此,我第一个感觉就是他没有说实话。
于是我建议他;“要独立思考,不要拿专家的话当虎皮。”
第一封邮件还称呼我“尊敬的陈老师”,第二封信就180°大转弯,改称“××陈××”,信中又×××了一通。
我还是很有礼貌地回复了他,指出他这种心态,对他今后的人生历程会是非常有害的。
哀哉,虽然只是个别的,十个指头和一个指头,但是教育不能光教书,不育人,学校不能办成学店,值得深思啊。
陈老师说的是有道理,但还有写地方没说到,国内形成的这样的教育不是老师说怎么教就怎么样了的,现形成的这样的风气,还是与社会的风气分不开的,本科就是重理,专科重技(假设的,不过跟现实有差不了多少),于是父母想子女考好上本科,老师想学生考好也是上本科,同学街坊邻居也是这样想的,就拿我来说,我的去年毕业的本科生,到现在我还在慢慢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记得我求学以来就一直有这样的心理,学好理论,学好抽象的东西,想一下就弄透,不注重技能等方面的,结果就不能很快的适应社会。可以说,现在国人的观念是造成这样的中层的原因,至于底层的原因就要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念了。
应该引起我们社会和国家的重视了!很多学历很高的人,没有实际经验,知识只停留在书本。记得有一位清华电工理论硕士毕业的女孩问我电磁继电器是干嘛用的的问题时候,我在沉思!在心痛-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这样的人才,而且还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学校之一培养出了的!
有同感,曾在台企及民营工作过一段时间,在台企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虽然当时很辛苦。在民营只学会了吹牛。
非常赞同陈老师的观点。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
无德之人,有才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玩游戏,喝酒,睡觉,还有说谎!!!
每天上班的路上,看到一个个睡眼蒙胧的年轻人从网吧走出来,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可能我有点杞人忧天了
是啊,心痛之余我们该如何做呢,该如何教育下一代,该如何改变这种社会风气. 务实\正气之人,在实际中往往处于弱势,处处要碰头.
怎么办呢,陈老师,有什么好的对策吗?提交人大?/....:(
德育从义务教育抓,大学教育由国家创新体系和市场引导!
让企业好好想想吧, 为什么用大专生绰绰有余的却要用本科生, 研究生, 到底谁在浪费谁!
其实这是个地球人都知道的问题,应该扪心自问一下的是我们要怎么做,当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存在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反应和处理的?
我想,所谓的差距不只是学校的问题吧?
学校占地广了,马路宽了,房子高了,车子多了,就是老百姓的怨言多了!
老师教授评了,腰包鼓了,脾气大了,就是教学水平差了!
学生证书拿了,游戏打了,朋友谈了,父母的钱刮光了,就是没有学到生存的本事!
科研经费中饱私囊了,人脉搭好了,评审过了,论文发表了,成果有了,奖也获了,就是没有效益了!
在企业中一个好的人才要留住,得给他官当,但位子没有那么多,走了。结果留下来的都是些当官的与一些无用的人,这样的企业能搞好吗?我看难!
博主的这种感慨可谓实实在在的道出了现在学校教育的痛处。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所谓的信息化,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表面上比较宏观的内容,仅仅知道了一些MRP理论的东西。理论是美好的,前途书光明的,那时候知道信息话之后企业的管理和效率都会上升几个台阶。
但是现在,从事ERP工作几年,逐渐的发现,现实没有理论描述的那么美好。首先,正如博主指出的,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经不起实战的检验,也许从大的框架上忽悠下客户还可以,但是实际做事就不行了,理论不能落实到实处;其次,书本上的理论仅仅是理论,在实施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将理论和实际结合,企业的管理到了什么程度,什么样的信息化程度是合适的,不能盲目的冒进,也不能保守的规划......好像扯远了....:)
现在一些高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开始和一些ERP供应商(产品供应商、实施供应商)合作,开办了ERP班和专业,如华南理工、上海交大等,相信这些专业培训出来的人才应该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更务实写!
高校,搞笑。
赵括熟读兵书,谈论兵事,与其父赵奢谈论兵事,赵奢也难不倒他。上了战场,一败涂地。自己身死不说,还葬送了赵国几十万男儿的性命。成就了杀神白起,自己就落了个“纸上谈兵”。(赵奢,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
现在众多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比如tim302提到的那位不知道电磁继电器是干嘛用的的清华电工理论硕士毕业的女孩,和赵括有什么区别?
一个这样的也就罢了,可这样的远不止一个,而是千千万万个。
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求学过程,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发现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没有什么用。自己必须去学习理论之外的技能。这也是如今各种技能培训红火非常的原因吧。
我不否认,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人。但他们的成功源于自己,而不是教育制度。
我们计算风雪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可是没有计算过失败的教育造成了多大损失。这个损失,绝对比风雪可怕得多。
社会层面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与规范,家长没有.学校没有.信仰也没有.责任感就更没有了.价值观的错位.舆论媒体的缺失......‘企业’很失望,后果很严重!
教育存在问题,大家都知道,但改进很少,个人感觉还是与中国的政府有关,看看台湾、美国的政府,搞多政党,你有问题就人有指出来的,真正为社会大众做事,再看看我们祖国的花朵,天天学习背书,创造力全没了,可悲呀!
能怪学生吗?是中国领导问题,如果不去读研究生又能怎么样.中国教育真垃圾,没钱只能在中国读了
培养,赔养,配养,唉,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知何是到来。真正的制造业不是在电脑房里产生的,多一点时间在车间,一线,中国的制造业就有希望了。
毛主席说过,不要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台湾的培养有其长处和弊端,大陆的培养有其长处和弊端,作者为什么不分析取长补短实现两岸教育的双赢呢?培养高级技工有其现实性,但作为大学培养有分析能力的人才显然更符合投入产出的经济原则,因为思维的进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路。当然,这个大学生不是吃喝玩乐、热衷同居的、有点良知的为前提。供参考。
如果说教育是以培养人才的为核心目标的话,现在的教育使得学生营养不良,适应社会的能力自然就不够了。改革教育已经呼吁很久了,但是首先要改造教师、改造体制。
有需要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投入。
企业用人趋势,舆论导向趋势,都是决定因素。原料都是一样的,生产目标错了。
为什么学生们都说要挣钱,因为有钱才有可能生活,才可能有未来。这也是一种担当。
当然,我国人才培养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但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化的实现自身的进步、提高呢???
其实,大学教育,保括研究生教育,完全可以在本科上三年以后到公司工作一至两年,然后回来继续学习,获得证书等,这样
一是在工作期间仍是学生身份,碰到困难可以找学校帮助,而且工作中的这两年没有结婚买房的压力,
二是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他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有针对型的去研究,
三是,他会非常珍惜最后的学习机会,学习有目的型,可以和以前的实践相结合;
四是,他写的论文是自己的东西,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东西,写有所感,而且项目容易找,就是自己工作中的东西,又有经验了,肯定可以上一个高度;
五是,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这样的学生有那个企业不愿意要?而且学生已经和以前的企业建立了联系,肯定可以有针对性的规划自己的方向,结合企业需要嘛;六时,大家想想,可不可以促进创新。
坦白的说,现在研究生论文我看不说多吧,极少部分,是应付,题很大,其实内容一点点,其他的都是雷同的东西,可能是压力吧,再说项目可能也少,可能有很多原因,
谈点个人看法:
一个国家既需要技能型人才,也需要理论型人才。
台湾的IT行业很发达,有不少做芯片和做计算机的,但台湾为什么搞不出自己的高性能计算机呢?!台湾的那些IT企业的研发部门几乎都在美国,也就是说他们企业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美国人手里!
一些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建立在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的,如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就需要并行计算理论的支持,一些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也需要从基础理论做起。大家都知道我们研制的Arj-21支线飞机吧,这种飞机的机翼的制造需要一种加工设备叫“大型自动钻铆机”,这种设备是研制大飞机的关键装备,也是属于航空制造关键技术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严格封锁,只能依靠我们自行研制。在研制该设备的过程中,就需要从最底层的误差数学模型开始做起,从底层一点点向上突破。后来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成功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自动钻铆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投入应用。通过这个设备的研制,我们深刻的理解到了基础理论的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先进行理论创新,再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和难点。此外,像类似大飞机、航母、大型服务器和操作系统这些关键装备和支撑软件系统都需要突破关键技术,能否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竞争力高低的关键所在。
总之,中国不能照搬台湾的发展道路,台湾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
想要所有人都理论兼实践的话。。中国人口也是要解决的第一问题了
学校也能研制出来东西?不是说西飞那个设备就是骗了点钱么,啥也用不上!听说而已,呵呵。
企业可能也有点问题,需要技能型的人才就不要招聘高学历的嘛;要研发的,那就找理论基础扎实的,高学历的肯定要好一点,只是刚毕业的经验不足,给人家一些时间积累经验不就可以了吗?
哪有那好的事情,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比较好的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经验,台湾不也没做到吗?
现在不少企业都很急功近利,希望招来的人都是技能又好、理论水平又高的,而且最好一来就能用,呵呵,这样的人倒是有,不过薪酬不会跟刚毕业的学生一样啊!
所以,中国人才很多,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一般都会有合适的人才,至于很多企业没选到,呵呵,也有可能是企业自己的问题,毕竟,企业比起刚毕业的学生应该有经验吧?
再细看各位留言,发现对高校是贬多褒少,根本原因可能是对高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要在三、四年内培养出有技能、有理论、还有德行的人才。
个人觉得难度是相当的大!不仅对学校难,对学生而言,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