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通过多年的奋斗后,已逐渐摆脱了“劣质产品”的阴影,但“低价产品”依旧是其代名词,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价格依旧是中国制造企业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过度的价格竞争,使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甚至不少企业采用“以利润换市场”的极端的竞争方式,如果单就某一特定市场或特定时期而言,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长此以往,其最终的结果是显然的,因此,各国纷纷通过“技术壁垒”等非贸易手段来制衡中国的制造业。同时,中国制造企业在面临原材料不断涨价、人力成本不断增加、流通成本日渐提升等因素下显得更加的窘迫,在利润面前中国制造企业显得越发苍白。因此,“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与其说是高屋建瓴规划出来的,还不如说是在残酷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被逼出来的,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产品创新。
可喜的是,中国制造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在产品创新上逐步走出了“临摹阶段”,自主创新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某种程度上缩短了中国制造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之间的距离。在最近举行的“2006e-works产品创新数字化最佳实践评选”中所回收的部分参评材料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从教练机到发动机、从彩电到空调。从汽车到收割机……一件件参评材料给笔者的是震撼!震撼于中国企业在产品创新数字技术方面应用的深度,短短的10年间,中国制造企业从“甩图板”到“甩图纸”、从二维到三维、从产品建模到仿真优化、从单学科应用到多学科和交叉学科应用、从单个零件数字化到全线系列产品数字化,一路走来,令人振奋,就连不少国外专家也慨叹“中国企业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上一点不逊于国外企业”,而这些活跃在研发第一线、付出辛勤汗水的工程师们就是中国实现自主创新的脊梁!
在震撼和振奋之余,关于产品创新有两点反思。
一是自主创新的系统性,我们向来不缺乏对单元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但缺乏系统思维和有效管理,即如何更为有效的整合与产品创新有关的各要素资源、如何更为合理的优化产品创新流程、如何更为恰当地评价创新产品的质量,使创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范围内发挥更大的效用,使消费者满意。
二是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学院院长陈关龙教授在一次创新论坛上所说:“创新人才是关键,离开创新的人才,再多的创新技术,也是没有用的”。我们也向来不缺乏人才的培养,但缺乏的是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虽然每年高校都会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工程师,但无论在对产品研发的理解还是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均需要社会进一步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的实现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战略合作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此外,社会对于产品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合理评价也需我们深思。
诚然中国的产品创新之路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定会布满荆棘和坎坷,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所说:“华为要在产业中生存,只有不断创新和艰苦奋斗。而创新也需要奋斗,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中国广大制造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和艰苦奋斗,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
发表于:
2006-12-12 16:07 李翔 阅读(7067)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