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对于中国制造业技术信息化领域(即CAD/CAPP/CAE/CAM/PDM/PLM领域)而言,是值得总结和反思,是值得大书并卷藏的一年。技术信息化的深化应用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希望,成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化的支点。
一、自主创新是中国技术信息化发展的着力点
创新历来不是哪个区域,或者哪个民族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问题!
今年年初关于DVD的故事 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令人深思;而华为自主创新的战略定位博得世界喝彩,令人振奋;还有迫于劳动力等方面的压力,各大国际跨国公司纷纷将制造基地的关注点由中国滑向东南亚,令人忧虑。“中国制造”有发展,但也有困惑。
理论界、技术界、企业界、乃至政府等社会各界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研讨贯穿于2005年春夏秋冬。如果在Google上搜索一下“中国创造”的关键词,有21,900,000条记录。新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定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汇同**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将“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 ,将这一讨论推向了**。
实现自主创新,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产品研发的创新是关键!
要实现产品研发的自主创新,首先必须在观念上进行创新,也就是要打破研发与市场严重脱节的传统研发体系,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核心,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现代研发体系。同时,企业在研发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随便创造新零件的做法,引入大批量定制的核心思想 ,满足日趋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其次,工具上的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产品创新,没有工具的支撑就是一纸空谈。逆向工程、三维CAD、CAE、CAM、快速成型、虚拟产品研发(VPD)等新技术都将逐渐应用到制造企业的研发过程中。企业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研发要求,成体系地逐步引入相关技术,实现二维向三维的过渡,实现机、电于软件的混合设计、设计与分析的集成,提升企业的产品设研发的效率和效果。
再次,是实现研发管理的创新。制造企业应实现由分散式管理模式向项目型管理模式的转变;由串行研发模式向并行研发模式的转变;由各单位、各专业分散研发向多单位、多专业协同研发的模式转变,进而实现对产品从需求分析、设计、生产、服务到回收的一体化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最后,是实现产品本身的创新。增加产品的信息含量,在产品(装备)中大量地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内嵌式软件来实现控制,在成套生产线中引入相关的数字化采集及集成传输系统等,实现产品及装备的升级。
而所有这些均需要相应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然会对技术信息化的深化应用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市场全面丰收是技术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面对相对饱和的北美和西欧市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巨大的市场空间无疑是各大软件公司在考虑其发展战略时不得不考虑的“中国因素”。2005年,国际技术信息化领导厂商纷纷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作为全球领先的PLM解决方案提供商,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èmes)继2004年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后,人员也由年初的2人扩展到现在的40余人,为达索系统在中国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全球最大的CAD解决方案提供商,Autodesk继2004年设立“中国特别事务委员会”后,于今年9月成立了“亚洲最大发展中地区”,将这一成功经验扩展到印度等发展中地区。
全球电子类行业的领先PLM决方案提供商Agile也于2005年全面登陆大陆,为中国高速发展的电子行业提供更为快捷的服务。
与往年国际厂商相对低调的做法不同,2005年各软件商均加大了市场宣传推广的力度,用户大会、技术论坛、研讨会、圆桌会、设计大赛、征文活动、学术研讨等市场活动一波接一波,于12月3日由e-works在广州举办的“2005中国制造业PLM年会”更是将之推向了**。在市场方面获得巨大丰收的同时,各大软件公司未雨绸缪,纷纷加大对中国研发及咨询等方面的投入,目前已有UGS、Autodesk、PTC、Agile、MSC等国际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根据中国企业的研发特点及信息化的需求,推出研发体系的整体解决方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开发,同时将之融入到相关的全球产品线中,使中国研发中心成为其全球研发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扎根于本土的技术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在2005年内也收获颇丰,开目凭借PDM4.0的上市和技术不断成熟,受到市场的青睐;清软英泰在规范实施和关注客户成功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2005年中获得稳步增长,尤其在汽轮机行业表现突出;CAXA通过CAXA V5系列产品的发布及与达索系统的合作,使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艾克斯特则在与PTC的深化合作中进一步发展壮大;神舟软件的**IDM在成功服务中国航天企业的同时,也开始进一步拓展推广范围;新模式通过人才引进和内部整合,在产品及市场方面也获得了新发展,其推出的安全CAD解决方案受到市场的欢迎;、天喻、思普、同济同捷、普维等公司也纷纷完善现有的解决方案,在市场上稳步发展。总之,国内技术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逐步走出了前两年的低速增长期,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国内软件厂商在加大自身对市场及研发方面的投入外,也加大了同国际公司之间的合作,以提升自身在咨询及技术方面的能力,2005年值得圈点的合作有:CAXA与达索系统(DS)结成战略联盟,在北京成立了CAXA-DASSAULT SYSTEMES联合研发中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其产品线,并于2005年推出了CAXA V5系列解决方案;艾克斯特借助与PTC的合作继续巩固其在国内PLM市场的领先地位;华天软件通过与UGS的合作和自身的发展,逐渐走出山东,扩展到全国,成为2005年最具活力的PLM软件厂商之一。
由于技术信息化领域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吸引了ERP厂商的广泛关注,神州数码管理系统公司(DCMS)凭借与韩国最大PLM供应商CIES公司的合作,成功的进入了PLM领域;SSA作为唯一的传统的ERP软件厂商参加了12月初在广州举办的“2005中国制造业PLM年会”,谋求其PLM解决方案在中国的成功推广;珠海天思及广州科思的PDM解决方案在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制造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整体信息化的广泛需求必将受到普遍的关注,还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整体解决方案。
总之,2005年对于关注中国技术信息化的软件商而言均是赢家!
三、技术发展和深化应用是技术信息化的生命力
2005年中国技术信息化领域技术热点不断。各大厂商通过研发、收购、合作来整合并完善各自的解决方案,实现技术的提升,在满足客户现有需求的同时推动应用;同时,客户通过应用,对PLM技术提出新的需求,促进技术的进步,因此技术发展和深化应用永远是技术信息化领域的最强音,是技术信息化领域的生命之源。
1、三维CAD技术日臻完善,应用不断深入
三维CAD技术使设计过程与最终产品紧密相关,大幅度的提高了设计速度和设计质量,因此备受各制造业企业的关注,并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2005年三维CAD技术获得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机电混合设计、有限元基本功能的嵌入、大装配、实现概念设计与工程设计的融合等。
随着企业间协同的增加,数据交换问题日渐突出,各龙头厂商纷纷结成自己的联盟,推出互联网上进行产品三维数据交换的文件格式,如DWF、JT、3D XML、3D PDF等。但目前三维CAD的市场格局是群雄逐鹿,不像二维CAD存在绝对的垄断,因此,三维CAD转换标准之争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定论。
国产三维CAD在2005年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CAXA、新洲Solid 3000等日渐成熟。
2、CAE技术在工程设计的应用取得较大发展
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领域,随着产品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多学科(如运动、应力、耐久性、冲撞、热学、声学、电磁学等)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对联合仿真和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需求日渐增强,各软件公司顺应需求,通过统一应用程序界面、整合建模技术及求解技术等方式,搭建统一的虚拟产品研发环境来满足客户需求。
2005年,MSC公司通过整合现有的系统,根据复杂程度分别形成了SIMOFFICE、SIMDESINGER、SIMMANAGER三种虚拟产品开发(VPD)解决方案;ANSYS顺势推出了Workbench协同仿真平台,实现多学科联合仿真和多物理场耦合;LMS公司通过LMS Virtual.Lab平台实现混合仿真。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达索系统通过收购全球顶尖CAE软件公司ABAQUS,实现了其在虚拟产品开发上的延伸。
3、数字化制造成为技术的热点
2005年国际三大PLM巨头纷纷发力,将PLM技术延伸到制造过程管理,以实现广义的数字化制造,提供从设计、加工到制造过程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案。达索通过对前期收购的三家公司解决整合,合成为统一的数字化制造的产品――DELMIA,为随需应变(on-demand)和准时生产(just-in-time)的制造流程提供完整解决方案;UGS在2005年以2.28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的Tecnomatix公司,并整合之前的E-factory软件,打造成统一的Tecnomatix数字化制造品牌;PTC通过收购Polyplan公司,搭建了制造管理解决方案,从而扫清了设计与制造之间的障碍,为产品与过程开发提供一体化的体系,使客户大幅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对中国制造业而言,虽然除了少数航空航天等军工企业和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大型企业之外,广大制造企业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信息应用的水平上来看,要将数字化制造的需求变成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2005年中三大PLM厂商都将各自的数字制造的解决方案作为推广的重点,广泛布道,正是为了崛起的中国制造业未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埋下了伏笔。
4、研发管理变革与深化应用成为PLM领域的亮点
作为管理系统,PLM永远是实践大于理论,应用大于实施,管理大于技术,企业应用是根本。虽然早期实施PDM/PLM的企业并没有完全达到当初的理想状态,但庆幸的是,没有步入ERP初期应用“失败论”的口水战中,在图文档管理和产品结构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并获得较高的应用满意度,有效的提高了研发的效率,下图是e-works在2004年对中国PDM应用效果分析的结果,相信今年的应用效果将会更好。
图:PDM应用效果分析(数据来源:e-works2004年度报告)
2005年,PLM技术和应用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广度上进行了拓展。从技术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延伸。即,通过需求管理实现向市场的延伸;通过接口管理实现向生产计划的延伸(即通常所说的与ERP的集成);通过售后服务向产品上市后的管理延伸;通过产品回收管理向产品的回收延伸。通过技术的延伸,真正实现以产品数据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当然,从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来看,延伸主要表现在前面两个方面。
其次,在深度上的拓展。主要表现在:随着企业产品品种逐渐增加,PLM系统配置功能的增强,以适应变形产品设计需求的产品配置管理开始得到企业广泛的应用;随着工程师信息化习惯的逐渐养成,PLM系统柔性的增强,在工作流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随着企业管理的日渐规范,变更管理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随着与ERP集成的深度的加强,不少企业除了实现BOM的集成外,还实现了设计过程中对库存、价格、成本、供应商等信息的集成。
再次,项目管理作为PLM实施的难点,其“实施禁区”的论调开始打破,在2005年中有不少企业开始尝试进行研发项目管理的实施。但是,要真正实现研发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对企业的产品研发管理进行变革,即将手工管理的研发流程改造成信息化的研发流程,实现由个人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转变为团队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因此,观念上的转变依旧是其实施的难点,研发项目管理在制造企业中的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是协同。协同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竞争”与“竞合”关系的转变,企业与研究所、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协作逐渐加强;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集团企业在多地区设立了研发中心,之间的协同研发管理就成为必然。因此,不少企业通过系统升级来实现协同管理,即在本地区实施工作组级或部门级PLM系统,在集团中实施企业级PLM系统,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目前的协同主要集中表现在数据的同步上,协同项目管理和信息安全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
此外,随着PLM实施和应用的深入,标准化、系列化和模块化等基础问题开始凸现,不少企业从内部开始对原有的系统进行“二次实施”,将相关的“课”补上。
总之,可以预言:未来PLM领域竞争的焦点将逐渐从产品设计,转到研发管理,再拓展到制造过程的管理和仿真上来,而在设计过程中实现仿真模拟和分析,支持多工种(多专业)的协同设计平台和三维数据标准等都将是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
四、结论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适应外部多变的市场需求,企业对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出了需求;国家层面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必然促使企业加大对研发方面的投入;此外,科技部继“甩图板”工程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将在“十一五”期间推出“甩图纸”工程,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未来五年将迎来中国技术信息化应用和发展新一轮**,技术信息化正在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新希望!
发表于:
2006-12-12 14:30 李翔 阅读(2188)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