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规划与执行系列(10)
——国际信息化评测体系分析
李翔/e-works
从信息化应用以来,国际上就一直关注信息化的评测体系的建设,从时间上看,对信息化评价的发展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64-1981):IT评价萌芽阶段该阶段
IT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组织解决数据处理的问题,采购的IT资产主要集中一些大型机、小型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数据计算系统等.在这一阶段,由于IT技术的非普及化,少数几家供应商如IBM等在供求关系上完全处于垄断地位,几乎没有被选方案。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决策前的评估或是事后评价的意义并不大,而且企业投资IT的主要目的更多是作为创新的试验应用,因此很多企业对回报率或者创造的价值关注的并不多。因此,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对成本的一种估算和技术性能的评价,而未从商业效益的角度考虑产出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一些简单的商业应用如CAD、CAM、工资核算系统等的普及,才逐渐有一些探索性的研究讨论IT应用为企业带来的商业价值.这些评价的研究无一例外,都是从最基本的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去计算投资回报率,认为评价就是一种量化的工具。
第二阶段(1981-1994):IT评价理论的大发展阶段
1981年,IBM发明了第一台以MS-DOS为操作系统的PC机,此后,计算机在普通个人用户中普及,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这一阶段,信息系统的作用从第一阶段简单地提高工作效率,上升到综合地提升效率、效益和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要全面衡量信息系统的价值己经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一阶段IT评价理论界的研究非常活跃,新方法层出不穷。从多角度出发,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综合评价问题,如平衡记分卡、多目标决策方法、管理回报法等:还有一些方法分阶段多步骤地实施IT评价,如信息经济学方法、七个里程碑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
不过事实证明,这么多的评价方法仍然不能协助企业得出满意的理论,于是有了02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烈的“IT生产力悖论”。
第三阶段 (1995至今):综合评价理论的形成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化和应用的标准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的信息系统应用以爆炸般的速度在发展,使得企业的信息化进入战略信息系统时期。这一阶段的应用比起以往两个阶段,信息系统应用覆盖面更广、投资更大,同时带来的效益也越来越不可见。
在这种情况下,评价在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的角色逐渐开始多元化,成本效益数字化的功能渐渐减弱,而利用评价进行管理、控制和学习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评价理论发展到这一阶段,已经有大量的方法可供选择,原有的评价理论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形成了许多新的评价理论。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评价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一阶段主要的研究成果有:Farbey(1993)和Willcocks(1997)分别对不同的信息系统项目进行分类,提出相对应的评价模型;Willcocks在1994年提出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评价法;Ward把战略格理论与信息经济学方法结合,更加准确地评价IS的价值;还有基于过程的价值评价、效益管理、Remenyi的形成性评价(1997)与Walsham的解释性评价理论(1993)等。
由于IT评价的巨大价值,商业化机构开始出现,如Gartner等国际咨询公司,此外各个国家纷纷设立了国家级的IT评价的研究机构,如美国审计局IT审计部(www.gao.gov)、新加坡信息化委员会(www.it.gov.sg),我国也专门成立了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www.nieq.com.cn)。
由于相关评价理论的成熟,在各行业的应用逐渐展开,以制造业广泛使用的ERP为例,重要的有影响的绩效评价体系有:
1) D&M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
由美国学者Delone和McLean于1992年提出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D&M在分析了180篇有关成功评测的论文基础上,总结出关于信息系统成功的六种主要的维度,分别是: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系统使用、用户满意度、个人影响和组织影响等。
图:D&M的信息系统成功评级模型
2) ERP评价的阶段理论
Markus等于2000年提出,ERP系统成功是一个多维的(multidimensional)、动态的(dynamic)、相对的(relative)概念。为了解决ERP系统成功评价的多维性、相对性和动态性问题,Markus提出了――ERP最理想成功(optimal success)框架,用以描述企业在一定的商业条件下,实施ERP可能实现的最佳效果。这一框架从以下3个方面来衡量ERP系统成功:
Ø 项目标准(project metrics):项目角度的ERP系统成功指系统按时、按预算、按计划的实施范围完成安装,顺利上线。这一角度的成功评价类似于传统项目管理的评价指标。
Ø 初期运转标准(early operational metrics):Markus认为,由于ERP系统的复杂性和对新系统的不适应,ERP系统开始使用的最初阶段有短暂的混乱和绩效下降是正常的。从系统上线到企业恢复到原有的正常运转水平就是初期运转阶段。这一角度的成功包括上线后关键绩效指标波动较小、迅速达到正常或预期水平,对企业的厂商、客户等关联组织的影响小等。
Ø 长期商业利益(long term business results)。指ERP系统己经稳定的运行起来,企业开始从ERP系统中获得的商业利益。这一角度的成功评价主要考察企业通过实施ERP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那些商业利益。对长期商业利益的评价要与企业实施ERP的目标或对ERP的期望进行比较。Markus认为,单个企业的ERP目标与ERP巨大的潜在能力相比可能过于“谨小慎微”。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参照行业内相似企业实施ERP实现的平均利益来比较本企业实现的商业利益。
3) ERP实施的商业利益实现理论
Shang和Seddon通过对233个ERP应用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ERP利益框架,见下表。认为ERP实施必然会对企业的商业利益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可以为企业带来运作、管理、战略、IT和组织五个方面的利益,因此可以从商业利益实现的角度去评价ERP系统实施的成功。
表 1:Shang&Seddon的ERP利益框架
4) ABCD测评表绩效评价理论
图:第四版ABCD检测表
ABCD测评表由Oliver Wight提出,出版社发行了第4版《A、B、C、D优秀企业运作考核提纲》,该体系成为是国外ERP项目的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被广泛采用,评测的体系分为:战略规划、员工与团队精神、全面质量管理与进取不懈、新产品开发、计划与控制五大部分。
除了以上评价体系外,美国著名的标准化研究机构Benchmarking Partners受SAP公司之邀,对用户项目的投资回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同时提出了一套ERP项目评价体系。在这套评价体系中,包括项目驱动因素、事务处理指标和关键成功因素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理论被企业广泛接受并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因此不少机构和专家也将之应用到ERP项目的评估中。
同样,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领域也提出了相关的评价体系,例如:英国的John Statk博士提出了PDM的四阶段成熟度模型,根据企业应用PDM的特征,分成了:传统期、唤醒期、适应其和现代期等四大阶段。
图:PDM四阶段成熟度模型
发表于:
2012-05-09 09:07 阅读(1651)
评论(0)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
网站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