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采访一位全球知名ERP厂商的行业资深顾问时,问及他对中国ERP产业的评价,一语道破了中国ERP厂商与国际顶级ERP厂商之间的差距,其说:
中国的ERP软件公司是将ERP作为一个商品化的软件产品来做的,因此在没有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就将ERP产品做出来了,并且买给了企业,因此客户也认为这就是ERP,但使用一段时间后,问题出来了,于是软件厂商就忙于应付,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真正的ERP是需要软件公司与企业去仔细研究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由此联想到QAD中国区总经理缪青在3月16日e-works举办的首届制造业CIO年会上的发言,他强调“QAD首先是一个咨询公司,其次才是软件公司”。
由此观来,缺乏对商业模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是目前中国ERP软件公司问题的根源!中国的其他行业何尝不是如此?
发表于:
2007-03-29 08:32 李翔 阅读(4693)
评论(6) 收藏 好文推荐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作者该类其他博文:
评论列表
有点道理。
但博主如何看待“中国的企业有健全的商业模式可值得研究的吗?”
这个问题的确比较难于回答,当时我在问这位资深顾问的问题时,有一个就是关于中外汽车企业的优劣分析时,也谈到了这一点。
“由于汽车行业的商务模式非常负责,成熟的体系也有很多流派,中国的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沉淀,往往是听到一个好的流程,觉得不错,就引用到企业中去了,而不去思考这个流程与其他的关系,它所蕴含的本质是什么,不是系统的实施,因此在整体的管理流程和商业模式上显的不是很成熟。”
因此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确实如此,国内ERP厂商真的是为软件而软件,虽然这样做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生存的需要,但永远也不会有发展
一轰而上,看看国外这个行业的总收入再折算出中国市场的预计总收入,只想早日见钱不愿苦练内功,好象这块大蛋糕在等着自己去吃。有个企业的宣传说一年上40000个ERP,几年就占领国内市场了。仿佛又回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愿这个过程早日结束,大浪淘沙,ERP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这个说法不是太准确。因为在中国大陆市场所谓ERP的定义,是个极其广义的概念,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划分高中低端,低端的ERP实际上就是一个类似OA或者财务记账的软件系统,不需要太多的实施与导入;中端的产品就是一般化的ERP,不可能涉及到太多的非标准化的作业;而高端软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不说软件,说系统,其实差别是非常大的)。由于中国市场在高端上的需求并不十分的强烈,加上国内厂商的经验不足,因此就针对中低端玩了。
这次参加SAGE的用户大会,与一个咨询顾问聊这个问题.他认为,国外的ERP在技术架构和应用架构方面的确考虑得细得多。在对集团企业的管理、在软件的开放性方面,在对Web的支持方面,考虑得很透彻。